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教會過去發展與聚集場地的大小有著緊密的關係,尤其是學校及社會福利服務場所,這當然不僅是空間,亦是能夠透過與學校/社會服務的合作,實踐關懷與使命。然而,隨著大環境的轉變,堂會使用這些場所及其伙伴關係是否有變,引起不同持分者的關注。
根據香港教會普查的資料顯示,堂會的主要崇拜為學校場地,由2009年的284間,數目逐步增加至2019年的322間,可見堂會發展與學校的緊密關係。若連同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場所作聚會的102間堂會,以2019年作計算則合共有424間,佔全港堂會總數的三成,當中絶大部份是有政府資助或申請相關的基金。
面對前景的不確定,我們確實難以掌握當中的逆變,然而堂會一旦失去或在使用場地方面受到較大的限制,例如減少教牧進入學校的福音工作等,堂會要作些什麼準備呢?
認清實況
明報於10月11日的報導,「《港區國安法》實施逾年,學校除須推展國安教育,亦須確保教師和非教學人員守法。有社工及課外活動導師分别向本報透露,新學年後不少中小學提出新要求,要他們到校舉辦活動或講座前先簽署聲明,表明會遵守《港區國安法》,不可在校内進行政治活動或發表宣示政治立場的言論等。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相信此屬學校『自保行爲』,風險管理級别提升到很高,反映國安法下人人自危;有津貼中學校長承認做法是爲保障學校,指若家長或學生投訴,没理由要學校承擔。」
讀了上述這段消息,令人聯想到,因應社會及政治氛圍,這次影響會否進一步擴大?筆者早前聽聞已有學校終止與堂會/教牧的合作,不再借用場地或容許進校,這或許出於「自保」的考慮,但會否引起東施效顰?過去,一些宗派轄下堂校的合作情況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學校場地就是教會聚會點,教會大樓就是用作辦學用途,辦學傳道亦是宗旨,遇到很可能出現的新常態,確實不易應對。
靈活聚散
近年,因應疫情等因素,不少堂會嘗試轉變聚會點,好更靈活相聚與分散。然而,我們經歷一段時間的虛實生活,雖然習慣網上形式,但卻是更加珍惜實體相見的機會。畢竟,牧養不能太倚賴媒體傳達。面對未來,教會發展肯定因社會/政治氛圍受到不同情況的影響,我們怎樣應對才達致靈活聚散,極富挑戰!
「教新」於2021年開展「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除了堂會基本資料,我們設定18條問題,內中有不同的選項,就著社會運動、疫情及移民作出提問,其中一條提及「堂會因應現時的社會氣氛/政治氛圍,對不同議題的計劃和考慮」,在9個選項當中有3項是與聚會點/場地有關:「鼓勵會眾組織及使用居所作聚會點」、「分散/添置聚會點」、「轉換聚會場地」,此三項的回覆分別是不足三成堂會已有計劃和考慮。可見,堂會在場地/聚會點的整體變陣並不容易,也許受不同因素影響而處於較被動。
逆勢應對
近兩年,筆者看到一些堂會作出場地的轉移,聚與散的形式中作不同嘗試,提高了信仰群體的危機意識與靈活,帶來一點新氣象,甚有鼓勵。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社會處境確實不斷在漸變中,應對方式自然亦要靈巧,沒有一個通行的方程式,我們要鼓勵不同或多元的努力。誠然,一些堂會因之前的撕裂,仍在療傷,無力轉變;一些在穩健中採取「敵不動、我不動」的策略,可以說形勢確實比人强。
此外,有不少堂會敢於面對實況,縱使在「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 的測試處於低水平,教牧領袖渴望成長,勇於認清形勢,努力放下各種困難而來的負面情緒或壓力,嘗試有所「作為」,曙光初現。
喜歡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的《21世紀教會成長學》,整本書探索福音,教會、城市、運動及處境等關係,讓我們思考教會是有機體。「教會成長,但成長的方式與其他人類組織不同 ─ 譬如企業、體育聯盟……。教會數量的增長,是因為神的道增長……教會內有一股有機的,自我傳播的、活潑的能力在運行。」(614頁)面對逆勢,我們承認人的能力是有限,當我們盡力作了應作之事後,祈求聖靈的能力同在與引導。
結語
香港教會面對前景的不確定,紅線浮現,發展難如昔日,我們要在逆境中有聚散的策略,持守心意更新的活力。斯托德牧師在《心意更新的教會》分享活力教會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有使徒的教導、相愛的團契、喜樂的敬拜,以及外延的,持續的傳福音行動。」(25頁)
主啊,面對每天的變幻,祈求祢幫助我們謙卑跟從,在聚散不定中心意更新而變化(呂振中譯本:乃要以心思之更新而變了形質),憑祢爾行。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