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國全傳道

本週評論:小堂會有新想像?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

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


  按2019教會普查顯示,1305間教會當中,200人以下的堂會數目佔75%,100人以下佔44%,它們的比率仍然是佔整體教會的大多數,處於逆境中發展怎樣能有新的想像?!


  筆者接觸很多小堂會教牧,他們都是「出前一丁」(有45%的100人以下堂會只有一位教牧),甚至是沒有幹事協助,不時在牧養與領導上孤掌難鳴,感到孤單。逆境前行,我們需要助力,主動出擊,與不同人結連與學習,掌握自身處境,或與一些機構協作,從中獲取適切的支援,方能走更遠的路。


  「教新」於三月份舉辦一項支援項目,稱為「小堂會」教牧加油站計劃,期望透過五個向度:宏觀大局、强化思考、媒體牧養、落地宣講及靜中得力,從中想像推動一個同行運動,彼此支援。


堅持簡約不奔波


  筆者曾經參與植堂事工,堂會於初期崇拜及小組的安排十分精簡,不會太多報告或敬拜/講道時間過長,聚會後信徒相見共處從容不逼,也不用匆忙趕下一場。然而,當為了堂會「成功」地發展起來,便會逐步面對不同程度的張力,有時難以兼顧持續創造教會的群體感 (a sense of community),因此,教會要堅持簡約的原則,返回基本,或暫停擴展一些事工,或精簡網上聚會/小組的技術要求,以免顧此失彼,一切仍以親密實體接觸行先,共同面對不一樣的前景。


  在《簡約教會》一書提醒我們,不要做「奔波」的牧者,「教會需要走上簡約之道。為著國度、教會和服事對象的緣故,是時候起來行動。許多教會,講得太多,以推陳出新的宣言去粉飾那些一成不變的行為和模式,以新奇策略去遮掩複雜的習性,但實質上沒有改變。」(256-7頁)


  教會領䄂面對退潮中不同衝擊,可以嘗試調較堂會的運作流程及牧養的模式;在忙而不亂的事奉中,同尋聖靈在新時代的帶領。


「斜槓」牧職的想像


  近日,與一些資深的小堂會牧者談及有關「斜槓」(slash)牧職的想像,由全職轉做部份時間,有些是因為年近退休又身心疲憊,一方面要考慮堂會的經濟與及準備未來的傳承,另外,在個人方面有更多的生活空間,有時間作另類的嘗試或發展。


  筆者在此使用「斜槓」的概念,未必與時下談及的斜槓現象完全劃上等號,因為現今一代年輕人是具有理想和拼搏精神,他們享受及運用多重身份的生活,從中得著滿足感和價值肯定,也追求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因此,「斜槓」可以給一些人多一個選項,不是純粹的part-time jobs。教牧的牧職能否如此「斜槓」,又能有發展的前景,這方面仍需更多探討。


  其實,「斜槓」的實踐方式與經驗,有如外國教會稱之為雙職牧者(bi-vocational ministry),有人形容類似保羅的織帳棚,一方面是方便一些沒有經濟能力的堂會,可以聘請不同牧者協助牧養,另一方面,亦可讓一些牧者選擇以此種形式事奉;幾間小堂會能聘請一位青年牧者以「斜槓」牧職協助他們嗎?當然,其中衍生的問題例如問責或牧職的發展等也要注意。


  最近,筆者分別與一間小堂會聯繫,發覺有些地方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便向該牧者作出建議,首先是介紹了一位等待去宣教工場的傳道,到他堂會聚會及協助牧養,包括講道及關心年輕人。此外,因為他的堂會與附近一間中學有福音的工作,有些年級需要有其他堂會來承接,筆者推介了一位小堂會牧者與他合作。上述情況有不同牧者及堂會的協作,這又算不算是「斜槓」效應?最近,藍志揚在〈教會的未來 ─ 斜槓現象的啓廸〉一文的分享,值得我們一起繼續想像,「在恩賜不同、互相配搭的前提下,教會內外的工作或事奉崗位變得更碎片化,各區域的信徒可以透過互聯網作平台,參與不同『微教會』內外的聚會、事奉和工作。『微教會』的時間、地點、模式(線上/線下),都是更彈性、更生活化,更適合新群體的發展。」(時代論壇,第1741期,2021年1月10日)


跨堂結網的胸襟


  小堂會牧者的其中一個需要是講壇的支援,有時因要外出講道,需要外來講員協助之外,亦可以與其他堂會交換講壇,給予會眾有豐富的餵養,帶來跨堂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例如舉行聯合靜修或講座等。


  對於一些獨立的堂會,透過跨堂結網引入不同資源及經驗分享,强化牧者間互相結連,亦能擴闊視野,在逆境中同行。我們可以嘗試想像,「小堂會」走在一起成為同行網絡或運動,不一定要常常相聚卻能於不同領域,交流與協作事工。


  然而,以筆者的經驗,小堂會彼此之間合作以地區為基礎有地理上的優勢,若是「小堂會」的跨區結網,有宗派背景或較容易聯合一起,而獨立堂會能否結網並不容易。事實上,這種跨堂協作一般以事工維繫,而且有其時限等因素影響。「小堂會」跨區結網有可能嗎?


結語


  近日,筆者閱讀林鴻信教授的《莫特曼神學:上帝的應許是人類的盼望》,書中提到莫特曼一向鼓吹「向前看」的思考方式,正視自身的處境作出應對,「環境改變迅速,把握時代走向的主軸不易,但不認識周遭環境的人,沒有辦法做神學。莫特曼的神學並不是追求離世的永恆,乃是從處境出發而落實於處境。」(33頁)


  小堂會是大公教會重要的一員,並不因為它的「小」而停步,而是藉聖靈的大能大力,充滿著「向前看」的盼望思維方式,踏出新想像的一小步。






(作者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1 則留言

1 Comment


philipkafai
Jan 27, 2021

好欣賞總幹事國全弟兄的想法, 不失為小堂會思想人手不足的另一溪徑。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