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國全傳道

本週評論:善結人緣迎金齡 (上)


  金齡人士的增加是人口老化的自然趨勢,昔日青年成為今日「中老」,近年,教會青年流失與金齡信徒數量日增,傳承成為教會的困擾,在牧養新世代要急謀變革之外,有效牧養金齡信徒也不容忽略。此文分別從婚姻、家庭、朋友及獨居,探討金齡人士在生命路途上的人際關係。


  金齡信徒處於退休前後的階段,迎向人生新的季節(season of life),身心社靈各方面需要調整,而人際關係甚為重要。年青歲月忙於追尋個人理想及照顧家庭,或有忽略與各種不同關係的維繫。在退休前及早關注,親密的好好珍惜,疏離的再結連,破裂的適當修復,建立好自己的關係網絡,迎向金齡歲月。誠如吉澤久子所言:「人際關係的儲存、欲望的整頓,是邁向老年生活的重要步驟。」


每天愛你多一些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在眾多的關係中,要整理的不止與伴侶之間的關係,還有照顧家中長幼、好友同窗,甚或要面對另一半離世的生活適應。


  「每天愛你多一些」是每對夫婦每一天相處的學習,在退休之後,挑戰更大。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夫婦退休後朝夕相對,或會難以適應,易陷婚姻低潮,有報導指高達六成三受訪者在退休首兩年不滿婚姻現況;退休年期愈短,其婚姻滿意度亦愈低。調查機構之一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耆年服務部督導主任黎玉潔指出,夫婦退休前應盡早協調退休生活期望,培養共同目標或興趣,以增進感情。(《太陽報》,2013年8月26日)


  夫婦退休時期未必同一步伐,一旦兩個完全退下來,要處理的事情不少,例如是否有足夠經濟能力過渡到退休生活,要否大屋搬細屋等,加上初期相處時間較以前多,易生摩擦,影響情緒或抑鬱,甚至有走向離婚收場。然而,隨著退休年期增長,雙方漸漸調較好彼此的期望,婚姻滿意程度隨即上升。


  蔡東豪〈退休老公症候群〉一文分享日本科學家證實,老公退休之後,超過半數日本女人出現情緒低落、抑鬱、失眠等症狀;男人自尊心較强,退休後或許做出不合理行為,對女人身心健康構成威脅。(《50歲後》,172頁)


  此外,退休夫婦面對空巢期的處境,心理需更大的適應,女士一向有較强的人際網絡及表達情緒有較多的渠道,相對有較强的適應力;男人最怕被人諸多關心和問候,喜歡做獨行俠,到公園做阿伯也好,到圖書館閱報也好,對純粹交朋結友則興趣不大,這亦與男人通常高估自己有關,從前職場行走江湖見慣世面,大有「退休難唔到我」的心態。


  楊牧谷牧師曾經撰寫一篇文章〈不可停止拍拖〉,提醒夫婦結婚後彼此的相處之道,要做到相敬如賓,便不要停止拍拖,爭取每周兩人有出外相處的空間,增加溝通機會,滋潤情趣。


  筆者實踐「不可停止拍拖」已有多年,孩子們都知道每逢周五晚上,爸爸和媽媽有個約會,他們則可以有一晚的「自由時間」,鼓勵他們能安排與同學和朋友相聚,在成長中重視友情的發展。


家家有本特別的經


  兩夫婦婚後,除了雙方父母之外,還有可能要照顧兒女及孫兒的需要,適應好角色及其時間的分配,亦需智慧與聰明。這也合乎聖經的教導:「誰不照顧自己的親屬,尤其是不照顧自己的家人,就是違背真道,比不信的人還壞。」(提前五8,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


  今時今日,青年人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已不像父母輩工作的收入高,這一代要買樓是不可能的任務。父母對子女成長後在經濟及時間的給予,要符合實際情況。當然,子女成家立室,自然有機會轉變角色成為祖父母,也需要協調是否協助照顧孫兒,以切合彼此的期望。


  養兒防老已不是今天的金科玉律,父母要懂得放手,明白他們是上主交付我們的禮物,好好接待。「但我們應該明白,子女不是父母的財產,父母不能像支配手中的木偶那樣支配子女,不能像馴獸師訓練獅子那樣訓練子女。他們是我們的客人,我們必須像接待客人那樣接待他們,不能把他們當作我們應負責管理的財物看待。」(《從幻想到祈禱》,71頁)


  關於照料年老父母的準備,《金齡教會的願景》一書指出,「大多數教會卻未能向成年子女和家中較年長的成員提供照顧父母的實用指導。」(132頁)這是教會需要正視的實況。由於現今社會人口老化長壽,一般中老年的金齡人士,父母或仍在生,因他們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要同時兼顧照料他們,張力確是不少。教會可以加强著手教導及提供適合的資源予金齡信徒,包括身體、心理及經濟的承擔等,讓他們早作準備,年老父母獲得有質素的照顧。




(此文收錄於「教新」於2020年出版的《金齡信徒再上路》)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