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國全傳道

時勢牧言:逆「流」、順「留」?!



  近日,聽到更多人談論「留下來」的想法,怎樣積極面對未來,作可作之事,說可說的話。畢竟,移民潮仍有持續,留下來的人始終要活在當下的種種處境,思考在個人、家庭及工作上的積極準備,這或許也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一個過程,我們要經歷好友和家人的分離,就正如流行歌《留下來的人》,聽唱時難免傷感!歌詞帶出深情的思緒:「人生走到該走的那時痛著來話別」、「可知留低的與重生的卻在這邊」、「只可接受新生活的蛻變」、「最後仍何遇見」。

  香港教會同樣經歷到「流與留」的衝擊,人數流走包括移民及經濟的變化不在話下,信仰群體怎樣在不確定的前景中,有信心走下去,這正是筆者在這段日子,與一些教牧/友好偶爾聚一聚,圍爐之餘,亦思考教會在香港這土地的前景。


在身處之地復興靈性

  《靈魂的牧者》的前言部分記錄了羅德尼‧克拉普(《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副主編向畢德生的訪談,主題都是與靈命有關,其中最為吸引筆者的,就是談及所在之地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place),亦正如我們思考,若我留在香港,作為信仰群體之一員,我們的靈性和這個地方有什麼關係呢?

  畢德生提出,農夫與土地的關係,栽種與收成是間隔著漫長黑暗、不可見和寂靜,卻仍要持續耕種,才能看見有收割的可能。因此,所在之地(locality)便是牧區,亦是牧會工作的巧妙之處之一,牧者要誠實面對所遇見過的人,盡量不做任何會妨礙聖靈在他們身上所要形塑的工作。當然,這對我們各人無論身處何方都有提醒。

  香港教會經歷這幾年來自各方的衝擊,信仰群體的靈性備受考驗。事實上,筆者就個人接觸及看到近年參與「自然教會發展」測試的堂會,大多的靈性正處於低潮的階段。當中狀況大概可以這樣描述:「我在日常生活的信仰經歷貧乏,並不感到聖經是我生活抉擇上一個有力的指引,也很少經歷神在我生命中的工作。我的教會不令我有雀躍的感覺,祈禱沒有叫我振奮之餘,我也不享受獨自閱讀聖經的時間。」筆者沒有誇大,不少堂會的靈性虛弱程度,連自己(牧者和長執)也不自知!甚至否認到底!我們又怎能在留下來的日子,在所在之地的香港,復興靈性,心意更新?!

  畢德生確信,就是要在我們所在之地(對流散者們也是一樣),留心聽從神的話語,因為當我們願意聽從,便會看見恩典,這更是靈性的功課,前題就是,神總會在我們明白之前,就已經著手在進行那件事了。「因此,我的職責不是要神去做我認為必須要做的事,而是意識到神在做什麼,以便我能夠回應祂,參與其中,並以此為樂。」(《靈魂的牧者》,頁11)

去或留仍憑信心走下去


  對筆者而言,在留下來的日子,不是被動而是互動,我們需要謙卑自己,誠實面對實況,聆聽神話語,宣讀聖道,與別人建立真誠的關係,靠主向前走。喜歡畢德生這樣形容,「謙卑意味著要貼近地面,要日復一日地跟尋常的人生活在一起,要注意每一個腳踏實地所發出的事。」(《靈魂的牧者》,頁150)

  不管我們身處那裡,堅持做好恆常的靈修,騰出禱告的時間;在艱難中數算日子,辨識惡人;與善為友,結連同行。然而,在思考當下處境與未來,不能沒有神學與歷史的探究,這大概是我們仍要努力的地方吧。


  作為留下來的人,面對很多的不確定,相信離去的人也會面對很多未知。然而,香港人仍在不斷調適當中,我們仍在消化。對於筆者,很多離開了的人亦是朋友,懷著信念,有朝一日,仍會再見。

  過去廿五年,甚至更長的日子,我們曾經一起在這遍土地生活過,付出過;我們有過美好的共同回憶,也經歷令人難堪的變局。深信,昔日上主憐憫這個小島,從漁村到今天,不是偶然,卻是恩典。深切祈求,未來再續。

結語


  此時此刻,作為留在香港的信仰群體,我們有否儆醒不倦,跟隨基督,作主門徒?這是筆者時刻的反省。或許,我們有一天要走,或是繼續留下,誰知?

  但願,我們無論身在何方,上主仍然同在!祂復興的作為臨在我們中間!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