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國全傳道

時勢牧言:寛容、智慧、實踐神學


  最近,李怡先生逝世令我想起他的其中一本著作《細味人生100篇》,第一篇是〈知識與智慧〉,盡顯他一生對智慧的追求,智慧並不是從知識直接而來,卻可以從別人身上與經歷領悟過來,「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但如果寛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以寛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有時候,智慧只在轉念之間。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只要身心放鬆,腦筋自然就靈活,智慧也跟着來了。」(14頁)


  原來,寛容能使人謙卑看待得失,放下令你繃緊的執著,你便能輕鬆應對。近日有報導指「有14名學生早會升旗前沒返回課室或到操場集隊,並作出『不尊重升旗禮儀式的行為』,要他們停課3天。」(明報,2022年10月12日),令人婉惜的是,校方是否需要如此「嚴懲」?為何出現如此「處境」?有人更慨嘆,為何不能對待初犯的學生有寛容一點的教導呢?


  或許,當你願意寛宏看待所遭遇的各樣事情,與你身邊的人和事共處,智慧便會隨之而來。沒錯,正如箴言九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和修本》),我們獲得智慧行事,從敬畏上主開始,體會一切從上主而來,我們沒有可誇;敬畏神是一生之久的學習。




  近期,教內因為詩歌神學引起連串的討論,出現一些較情緒化和欠缺理性思考,甚至嘻笑攻擊,這多少受到社交媒體的文化影響有關。然而,是次情況的發展是難以預料嗎?我們能否從實踐神學有所學習,反思中看到實踐智慧?


  董家驊牧師的《21世紀門徒現場》從西方神學到華人福音派的實踐神學的探索,很值得我們了解。董牧師提出不同實踐神學的代表人物及其共同委身,他引用凱琳、卡蘭和穆科斯基(Gordon S. Mukoski)所編著的《展開實踐神的面貌》,書中提到當代實踐神學家的十一個共同委身,包括:理論和實踐的互動關係、實踐(行動)導向、重視處境、以整全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人類的經驗、跨領域對話與協作、結論的暫時性、委身基督教神學傳統、意識到人類的詮釋活動無所不在、力求產生建設性果效、目的和終末及自我反省意識。董牧師還提出他們雖有共同委身但有兩點分歧,就是如何處理自身的經驗,以及如何看待聖經作為規範性的權威。處理建議是讓不同背景和文化群體的聲音能浮上檯面;福音派要知道自己的實踐神學與其他派別的不同,就是强調聖經的權威高於其他的權威來源。



  再者,循環牧養中的經驗、探索、反思及行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過程中,每一步驟不一定需要按次序進行或發生。其次,牧養循環不一定要從『經驗』、『處境』或『危機』出發,也可以在『神學反省』時被啟動……牧養循環不一定只適用於危機處理,也能發生在基督徒社群風平浪靜的生活中。」(頁104)


  董家驊牧師提出自己採用四個階段來描述實踐神學的探索過程。1. 描述當下:發生了什麼?2. 探索處境:為何是這樣?3. 神學反省:應該要怎樣?4. 更新實踐:現在要怎麼做?(頁105-107)。他更提到實踐智慧的重要,「源自聆聽『正確的對象』,其次是『按著所聽到的去行』。」「實踐神學不是一門研究實踐智慧的學科,但看重實踐智慧,並强調在神學反省的過程中,人們將逐漸習得並體現這種基督徒的實踐智慧,我們的品格、思想、情感、渴望、盼望和行動都將更新塑造。」(頁23)


  看來,香港教會在實踐神學方面仍需要有更多的探討,怎樣應用於具體處境中。筆者知道董家驊牧師即將來港,喜見他剛出版新著作《21世紀使命門徒》,而前作《21世紀門徒現場》亦正在再版中,相信到時我們可以見面,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誠然,詩歌的神學性不是今天才有的討論,在批判的過程中,我們能否持寬宏的心、合乎聖經教導、神學思考及時代處境,以實踐神學的進路作適切的交流,尋求創作詩歌的實踐智慧?


  「上帝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和聰明,以及寛闊的心,如同海邊的沙。」(王上四:29,《和修本》)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