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發生接二連三的慘劇,實在令人驚恐與憂傷。人們不禁問,究竟發生什麼事?以現時香港教會面對的處境,使命群體能做些什麼?
過去,教會回應社會關懷有不同方式,根據2019香港教會普查,於十三個選項當中,包括崇拜公禱、講道、主日學及探訪等等,採用崇拜公禱(或崇拜祈禱會等)作回應之一佔54.3%。其次是崇拜講道或主日學是48.6%,第三則是探訪或服侍社區人士有45.5%。可見,教會採以上三種方式一向較為擅長。然而,面對當前持續社會慘況,堂會在身處的社區中,能作什麼適切的行動,表達我們的關懷。
我們需要禱告,在行動之先作出辨識。誠然,祈禱不是公式化的回應,乃是門徒的屬靈操練;進到靈裡,保存單純之心,深切為這動盪世情,清心禱告。誠如盧雲指出,「發自內心的禱告也是一條通往清心(單純之心)的道路,給了我們雙眼,看清與自身存在有關的種種真實。這顆清心(單純之心),允許我們看得更清楚,不只是注意自己的需要、扭曲與焦慮,也看見神憐憫且慈愛的臉龐。只有保持這個清晰的異象,才有可能真正帶著一顆平靜安穏的心,走進眼前的騷動世界裡。」(《喧囂中的寧靜》,114頁)
筆者在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事奉之前,過去一段頗長的時間與地區堂會合作,結連一起關懷社區。回想,地區教會網絡興盛的年代,教會聯合一起,有不少的關懷行動,在社區事件例如火災或倫常慘劇發生後,快速動員到現場禱告,向鄰舍伸出關懷之手。根據香港教會普查,佈道、社關及祈禱,是地區堂會最經常的聯合行動,「全港65.3%的堂會曾在過去三年與地區堂會交流合作」(頁19)。
有一次,社區發生駭人的倫常慘劇,聞者心酸,於是地區教牧網絡發動聯禱及行動,向死者哀悼,向其家人致送慰問卡及進場於街頭禱告,也有探訪受害者家人。這些服侍經驗使我們深切體會,在不知怎樣回應中,謙卑尋求聖靈的引導,亦能回應。縱然過程有很多不足,所作的亦很有限,但看見行動中上主的臨在,差遣門徒,進到現場,實踐愛鄰舍。
確實,當前香港教會正在迷霧裡,教牧網絡動力同時慢下來的日子,堂會的動員力疲弱。在復常後,教會到社區中的聯合禱告和佈道,未見明顯。再加上,以現時社會氛圍的沉重,在無力感甚重之際,以禱告及社區講座作啓動,也是可行。近日,喜見有堂會到發生慘劇的社區中觀察與關心,快速安排在教會舉辦社區講座,教導信徒,更為受驚嚇的人士作出個別輔導,這是值得肯定的。
在社會持續崩壞的日子,祈求聖靈引導我們行動,為鄰舍禱告,在絶望之處伸出關懷之手。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