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再思教牧退休

近年熱門話題之一肯定是退休,教牧也要思量自己的退休安排,做好領導傳承是十分重要,但切勿忽略自己退休所需要的預備;能夠做到優雅地退下來再轉軌,實在需要各方溝通和規劃。「為主燃燒」、「永不言休」是響亮的口號,然而總要好好安排,以免令別人擔心、「阻住地球轉」,自己也未能過渡適應。


是的,凡事沒有完美,特別是退休後的健康和經濟情況,及早警覺就醫和節省開支亦是學習。時興「斷、捨、離」,能夠認真執行,先說捨棄舊物及多餘的家品等等,以筆者的經驗,除了自己要好好不斷實踐之外,一家人能夠互相提醒,讓生活變得簡樸和純真,並不簡單,箇中道理就是在過程中領悟,還要別人的提醒和幫助。


教牧忙於牧職,退休前後亦需於「身、心、社、靈」四方面加以留意。身體狀況與很多方面都有關係,飲食、運動、人際關係及生活節奏與作息等等。不少教牧常以忙碌為榮、有時過於承擔事工和牧養的工作量,容易忽略自身的需要。近年,看到一些教牧到了退休年齡仍要長期承擔重要的崗位,有時是實際和處境的需要,有時是否教會/機構沒有給予他們適切的關心和支援?當然,牧者也要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善意提醒;學習分享自己的脆弱是牧養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一直推行領袖培訓,也定期舉辦教牧靜修活動,讓教牧在勞累事奉中,退下來靜中得力。確實,不少教牧經年累月的付出,適時有個人的退省十分重要。教會有不同傳統和體制,不是每位教牧都能享有安息假,堂會亦要顧及實際的操作。然而,教牧若在該事奉崗位超過一段較長時間如七年或十年,堂會體制上若沒有「安息年」給教牧,可以考慮給予一個月至三個月不等的額外安息假,讓該牧者得以「退下來」,暫時放下牧職,休息後得力走更遠的路。筆者明白各堂會有不同的考慮,不需有劃一的做法,總之適時關心,牧者也是人!


教牧的人際關係又如何呢?牧養信徒是牧職的需求,然而長期事奉有時難免身心疲累,甚至腹背受敵,有苦自己知。筆者於服侍中接待不少牧者,他們除了神學院同窗之外,難以找到能明白他們處境的朋友傾訴,不知不覺積聚很多怨懟,情緒健康造成影響,甚至需要接受專業輔導。教牧需要為自己著想,需要刻意培養自己有朋友的情誼,亦需尋找一些長輩扶持,孤單時有人陪著同行,開心快樂時有人同慶。


每當想到「退休」這個課題,使筆者一讀再讀的一本著作,便是蔡東豪的《50歲後》,其中一章是〈老得好〉;好一句 ─「老得好」,他引用Viktor Frankl的不朽著作 ”Man’s Search For Meaning”,「選擇怎樣應對環境的自主權,屬於人類最後,及最珍貴的自由,納粹集中營的謀殺犯也不能奪去。」(頁185)、認為我們可以老得好,因為我們可以老而好。是的,我們應對不同的環境,必然面對張力,然而自主權怎樣運用及彼此尊重、教牧怎樣能夠「老得好」、優雅地老去?做好規劃與溝通是我們應盡之責。在變老的過程中,祈求上主幫助我們,先從數算自己的日子中得着智慧的心。


教牧退休其實是退場再轉跑道,不需過於背負堂會或機構的擔子;組織與人的老化或僵化,不是一時能轉化,自己亦需先被更新。對於筆者而言,放下「成功」擔子,努力面前的,好好接受即將可以享用「兩蚊雞」的乘車優惠,是準備也是迎向下一階段的提醒。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傳三1,《和合本修訂版》)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