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勢牧言:作主門徒、感悟生死

筆者於十一月即將進入「登陸」之年,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近年又推動金齡事工,很自然會思考有關面對「死亡」這回事。然而,關於「死亡」這個課題,涉及哲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及神學等方面,範疇廣闊之外,更是一門生死學問,值得我們作進一步閱讀和探討。


感悟生死


張燦輝教授於2019年出版《悟死共生》,後來接受了明報周刊的訪問,他分享自己的成長,目睹一個女人無聲無色被車撞倒死在他的眼前,而自己父親被小巴在一條不准駛入的路撞死,促使他轉念,從建築系轉到中大哲學系,深入研究生死,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在這次訪問中,他分享道:「面對死亡最重要的意義是,第一就是問:自己生於什麼世界,你一生有什麼意義,一生人裡,曾否做過自己。」這篇報導提及,他對於這些年間有不少年青人因社會問題而輕生,也改變了他對「自殺」的看法。確實,人生不同階段,對生死的感悟有不同的領略。


關於推動思考生死意義方面,筆者想起邢福增教授的著作《此世與他世之間》,封面寫著:「走進異域空間/記憶宮殿,剖析在你身邊的鮮活歷史,藉逝者遺留的痕跡,感悟生死信仰的意義。」邢教授更有另一些活動,帶領參加者前往墳場導賞,有教牧與筆者分享,他會介紹墳場及透過分享宣教士/傳道等人物的生命,讓人認識歷史文化、感悟生死。又想起吳思源先生有分推動的「愛百合」事工,「希望透過籌辦個性化的安息禮,讓喪親的親朋頌讚逝者的一生,並且在告別過程中得到安慰,從而走出哀痛。每一個安息禮都冀望為家人帶來祝福。」(愛百合網頁)。筆者曾出席數次由「愛百合」負責的追思禮拜,頗為欣賞他們的用心,程序以簡約為主,亦讓人思念亡者、感悟生死。


作主門徒


論到作主門徒,「死亡」是必需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斯托得(John Stott)在其著作《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八章談及〈死亡》,以六個層分享由死得生,分別是救恩、作主門徒、宣教、迫害、殉道及死亡的必然性。門徒生命是從領受救恩開始,作主門徒便要背起十架來跟從耶穌,回應基督的呼召,效法祂的死,門徒才能出死人生。「耶穌確實應許我們找回真正的自我,代價是治死己身;也應許以死的代價,換取真正的生命。」(頁100) 「惟獨藉由聖靈,才能真正徹底地攻克己身。」(頁101)成為門徒,在成聖的路上治死老我,從不斷捨己的過程中,得著真正生命;於宣教、迫害及殉道而來的由死入生,是作主門徒的生命考驗,從而直面死亡的必然性,這是一生的功課!說不容易,做更難!


斯托得於最後一個層面─「死亡的必然性」有這樣的分享:


「因著神的恩典,以我八十八歲的高齡,仍然振奮疾書,相信讀者都能會心一笑,明白我常常處於思索死亡的狀態。死亡,這個人生的終點似乎觸手可及,由死入生的弔詭不斷鼓舞著我,領我前行......沒錯,死亡的過程可能難以應對,毫無尊嚴,緊隨而來身體的朽壞更令人不快。」(頁110-111)


斯托得在此一章的討論亦有引用過潘霍華「忠心至死」的例子,及他對死後的看法,「這個結束,卻是我生命的開始。」。另外,斯托得講述伍廸‧艾倫(Woody Allen)認為死亡是一個人存在狀態的完全滅絕,令他甚覺「苦惱」─『我並不怕死,只是不願死亡的時間來到時,才發現自己必須面對。』。這是很實在的反思。


如此來看,作主門徒於感悟生死不止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乃是體會「攻克己身」、治死老我的靈命更新之旅。當身體逐漸衰敗的日子,仍然可以靠著聖靈得生,活出不被惡罪奴役的新生命。或許,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的語重心長,「所以,我們不喪膽。雖然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朽壞,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這裡形容必死的人與內在的人之兩極發展,是生死中的弔詭之處。


「死亡一向不自然,也讓人不愉快。死亡帶給人可怕的結局,那是人生的終結。然而,不論如何,死亡終究是邁向生命的道路,所以如果想得著生命,一定要先放棄生命。只有我們望見死亡帶來生命之榮耀時,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生命。這也是激進、弔詭的基督徒觀點。真正的基督徒可說是『從死裡活過來的人』。」(頁114)


結語


筆者在這人生階段,身體隨著年紀有不同的問題,努力保持身心社靈的平衡發展之餘,感到直面死亡並不容易,思緒縈迴,還有很多未完的心願,還需要更多時間等等。然而,作主門徒,在邁向身體必死的路途上,在弔詭的張力中,祈求上主賜予信心和勇敢,面對過程中的各種可能,凝視死亡終有一天來到,以盼望迎向另一邊的新開始。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