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早前發佈「202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下稱<研究>),指出雖然因著2019年的社會運動、2020年起連續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香港政治形勢的變化和近幾年移民潮加劇,令香港教會曾出現「等待復常」和「期待改革」的張力,但<研究>在追蹤527間堂會並得到377間堂會回應之後,得到的結論是「堂會改變現行運作模式」未有發展成為整體香港教會的趨勢。
根據<研究>,現時「已有計劃」和「正在考慮」改變堂會運作模式的香港堂會佔36.4%,而「未有計劃」和「不會計劃」改變運作模式的香港堂會佔63.6%。至於何謂「改變堂會現行的運作模式」,對堂會領袖來說,主要是把聚會形式改為彈性地點或分散式聚會,而非關乎堂會外在結構和堂所運用會否改變。此外,對不少堂會領袖來說,加強培育信徒領袖,興起信徒領袖參與牧養,及裝備會眾進入社區服侍,也被視為改變堂會運作模式的部份內容。究竟我們應如何看<研究>反映出來的現象﹖
也許對不少關注教會更新的人來說,會對結果稍感失望,因為即使經過社會劇變和青年人大量流失,但仍有近三分二堂會領袖選擇以不變應萬變。似乎很多教牧和長執,仍舊只關心堂會可繼續營運,滿足於「復常」,遠多於關心門徒群體如何在此時此刻為基督作有力的見證。
變革中堂會
但對我來說,我更關注的是那三分一已進行或正在考慮改革運作模式的堂會。根據<研究>,正進行改革運作模式的堂會,佔整體8.8%。意思是,已有近十分一堂會,不再是每個主日定時定點舉行崇拜,而是靈活彈性地安排崇拜聚會。在我經常接觸的堂會中,有不少已把崇拜聚會作彈性安排,以下列出其中一些例子。
堂會A—約二百會眾,具宗派背景堂會。除恆常崇拜聚會外,每季安排一次分區崇拜,於會友家中或借用社區設施進行,每區約十餘人至二十餘人。
堂會B—約五十人獨立堂會,自成立教會至今已超過十年,期間一直沒有固定堂所。每月兩次週六晚上舉行崇拜聚會,借另一間堂會禮堂舉行。另設定期小組聚會和門訓組聚會,及鼓勵會眾善用週末作接觸未信主朋友的外展工作。
堂會C—數百人獨立堂會,分多個聚會點進行崇拜。牧養重點在於小組生活,崇拜地點常作靈活彈性安排,會眾已慣於按指示到不同地點參與崇拜。
除了以上幾間堂會的例子外,我認識不少最近兩至三年成立的門徒群體,都以微教會、家庭教會或更彈性的聚會模式運作。還有,最近幾年,先後有超過二十間堂會透過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提供的課程,加強了對小組組長的裝備和對不同年齡小組的支援,預備於有需要時可立刻把會眾化整為零,改為人數較少和彈性安排的定期聚會。
三方面反思
事實上,按我觀察,不同形態的門徒群體已經出現﹗香港教會的整體面貌將變得更多元化。
面對香港教會的新形勢,作為承擔牧養職事已三十二年並持續關心香港教會發展的傳道牧者,我希望提出以下三方面關注。
首先,關乎基督身體的合一見證。香港教會(以至華人教會)過去已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當此刻不同形態的門徒群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如何才能加強彼此間的連結,活出門徒群體間互為肢體彼此相助連於元首基督的關係,以至可以讓整個基督身體向世界呈現出來? 我們如何展現一體(One)、聖潔(Holy)、大公(Catholic)和承傳自使徒(Apostolic)這四個教會標記? 新興起門徒群體的牧者們,如何能得到其他主內同道的支援與守望?
其次,關乎門徒群體的造就。當不少新的門徒群體湧現,而且都較重視靈活架構,減少不必要事工,那我們最應重視和必須努力建立的群體文化和門徒質素是什麼﹖我們應如何活出門徒群體應有的見證﹖如何才能使門徒群體不會只顧自己,而是能一方面植根本地,樂於與其他門徒群體連結,一方面關心社會胸懷普世,保持追求公義、服侍鄰舍和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動力?
第三,關乎安慰和盼望。過去四至五年,香港社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耶穌要門徒群體學習的功課是什麼? 我們有那些地方需要悔改和需要成長? 若我們曾經歷創傷,我們的傷口是否已經得到醫治,心靈已得到安慰? 我們是否對世界的將來和歷史的終局仍存盼望? 是否仍能帶著體恤和敏銳的心靈與香港人同行?
這幾年不容易過,黑暗權勢不斷張牙舞爪,荒誕鬧劇成了生活日常,但我確信掌管香港歷史和前路的仍是耶穌基督。王者必然再臨,黎明必然來到。而在祂再臨前,祂盼望藉著教會表明祂此時此刻與香港人同在,同甘共苦,不離不棄。
結語
最後,願以使徒保羅的勸勉作結﹕「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四章十五至十六節)
作者為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召集人
(編按:分題是編者加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