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疫情反覆下牧養的思考

  疫情反覆下,正考驗教牧的智慧與膽量。不少教牧與信徒等待著有朝一日,一切事物能回復正常,便能如常聚會。現實告訴我們,即或有疫苗面市,安全而負作用甚低的普及注射,也起碼要一段年日。

  對生於盛世的教牧與長執,一向習慣唯命是從,按著規矩辦事,是最穩妥的做法。然而當政府的防疫措施並非那樣科學化與客觀化,我們是否必然被動地等候政府發號施令,才能名正言順重啓實體聚會 ?

  當政府公布重開場所,主題公園、酒吧、派對房間、卡拉OK場所、戲院、運動場地等已重開,而學校已於9月29日恢復面授課堂,我們要問 : 為何堂會不能有限度恢復聚會 ? 我們當然明白宗教活動從來不是政府的優先考慮,有權有勢者重視經濟價值高於信仰。香港教會已有相當漫長日子,配合政府公共衛生政策,停止實體聚會。當疫情稍為放緩時,其它場地已開放,為何仍要限制聚會自由 ?

1. 自主決定

  堂會大小,承受風險不一,堂會聚會人數越多,風險也更大。當堂會使用或借用學校場地,同樣要面對的阻制更多。有些地區,可能感染與確診數目較多。因此,同一宗派內不同堂會所在社區、人數、聚會場地、行人通道等,也不能劃一處理。

  教牧與長執可參考政府及宗派的指引,然而重要是堂會教牧與長執要有共識。從形勢判斷,疫情必會反覆,持續至2021年。我們活在高風險年代,堂會不可能要等待零確診數目,才安全地重啓實體聚會。教會中人,向政府詢問,也是不必要;換轉你坐在衛生署官員的位置,必然以公共衛生凌駕聚會自由。

2. 流水聚會

  筆者預計限聚令(只限4人或x人),可能要維持一段漫長日子。限聚令下,我們是否只有暫停實體(改用網上)或恢復實體聚會二選其一,或可有其它想像 ?

  按照政府公布(B12) :「宗教場所並非《規例》(第599F章)下規定須要停止運作的表列處所,故仍然可以開放。然而,個別信眾於宗教場所内進行的個人宗教活動仍然受到《規例》(第599G章)下的羣組聚集人數限制要求,並須遵守羣組與羣組之間保持1.5米或以上距離的規定。」換言之,堂會平常開放是可以,但在場地進行的宗教活動卻要受到規管。

  政府公布(C11) :「於七月十五日至十月一日期間,先前獲豁免在宗教場所内進行的羣組聚集繼續被撤銷。換言之,宗教活動中的羣組聚集會受到《規例》(第599G章)下在公眾地方進行羣組聚集的人數限制,有關活動亦須遵守羣組與羣組之間距離最少1.5米的規定。」(執筆時,9月29日,政府尚未主動更新有關日期。)

  筆者知悉已有不同堂會採用不同對策。有些表明疫情期間,堂會場地不向公眾開放,只接待已預約的會眾,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非常時期,有非常之做法及安排,我們不能因而斷言堂會失掉其公共性。政府某些部門的事務,同樣也需預約與登記,才能提供相關服務。

  香港100人以內堂會,根據2019年香港教會普查,共575間,共37,910會眾。筆者建議每周六與主日可以「流水式」進行聖餐實體崇拜。換言之,虛實聚會可同時進行,平常崇拜講道已預先錄播了。

  微型聖餐實體崇拜,除了主禮牧者與襄禮同工之外,每次限4位或x位,每場次維持15至20分鐘以內。當信徒來到場地,首先在一房間等候,做了探體溫與清潔雙手,然後有4位或x位,被安排往一房間,個人安靜與祈禱、閱讀經文,有10至15分鐘,這段時間是個人與神相交。完了這個環節,便進到禮堂或房間,由牧者按其傳統施行聖餐。完了,4位信徒便安排在另一房間,有分享與代禱等。

  對某些堂會,可能因場地所限,可把靜思站與分享站刪除,只有聖餐站,但把個人靜思與聖餐後交通放在房間內進行。對信徒而言,一小時內經驗由等候站至分享站「流水式」運作。筆者估計,一個主日上午便能於5小時內服侍20位或以上信徒。對百人以內堂會,每位會友只要出席一個主日便可,其它主日則觀看網上崇拜。這意味堂會是每周六及主日上午,同時進行網上崇拜與微型聖餐實體崇拜。

  對百人以上堂會,只要場地容許,同樣可以進行,甚至把場次日期,擴大周三至周六舉行,每周有多段時間,分散場次與時段,只要用心安排,每周大概有70人能實體地保持聚會。每場次只限會眾4人的微型聚會,或禮堂內分開四個角落,每角落4人聚會,輪流參與。

  早期探討「後現代敬拜」,便有學者提出類似概念,在此不作詳細討論。如今限聚令下,我們以4人一站式,流轉運作。

3. 疫友同行

  只有線上聚會,而沒有真實的人性交往,只會產生更多離堂信徒。因應限聚令,堂會鼓勵信徒自主組成不超過4人的「疫友同行」小組,每月至少一起用膳、行山、運動或共同返堂會微型聖餐崇拜。

  長期的疫情帶來各人心靈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我們皆是疫情的受害者。卡繆於《瘟疫》描述 :「這樣,瘟疫給市民們帶來的第一個影響是流放之感。…… 我們心靈深處始終存在的空虛感確是一種流放之感,一種明確清晰的情緒,一種焦心的回憶之箭,一種荒誕不經的妄想,不是妄想年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時間飛逝。」面對面的聆聽與傾訴是需要的,這並非網絡科技可取代。

  真實的教會生活是甚麽 ? 就是人於聖道上學習(網絡多的是),聖禮與神相遇,並真誠地互相扶持與同行。

結語

  無論是國安法或疫情,正考驗我們領袖的智慧與應對力。不同堂會,可以有不同的想像與做法。我們要放下慣性思考與做法,才能自主決定,承擔後果,能流水式聚會而不犯限聚令,並鼓勵信徒於亂世中結伴同行,共同見證信仰。

  (後話:文章完成後,才知悉政府放寬宗教聚會限制,人數在一半。文章內容仍可適用於將來。)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