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在不協和中真誠同行


  近日,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有關疫情及社運衝擊,發現「73%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24歲或以下年輕人出現較高程度症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組別高。」(《明報》,2020年8月7日,A14頁)

  閱畢這則令人心酸的報導,想起我們身邊的青少年,不少陷入抑鬱當中,我們作為父母/長輩,怎樣行出真誠關懷的一步,與他們同行渡過這艱難看似無望的前路。不少研究顯示,青少年人渴望真誠的交往,熱愛追求公義與服侍,若有成年信徒與他們同行,豐富他們的經歷,有助他們過渡難關,找到自己的召命。

  根據歷屆教會普查顯示,15-24歲的青少年在教會的比率不斷下調,由1999年的19.3%下降到2019年的10.2%,青少年進入與流失成了反比例,越見嚴重。然而,在全港人口老化之下,2019年教會青少年的比率仍比全港9.4%略高,這個組別的青少年在教會與社會仍是少數,他們確實需要我們的重視與珍惜。

  在遽變的時代,作為教會群體,怎樣於堂內踐行相愛,活出真誠,是需要有同行者的指導與陪行,十分重要。《真誠的關係》一書指出,「在不確定的時刻和黑暗中,有朋友分享你的旅程,會大大增加你的智慧和勇氣。上帝沒有要求我們獨自上路,而是我們享受祂放在我們周圍的其他人。」

以真誠面對自己

「你所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求你在我隱密處使我得智慧。」(詩五十一6)

  最近,閱讀了邢福增教授的〈假使院長原來不像你預期 ⋯⋯〉及李海平牧師的〈對不起!〉,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分享有關卸任在即的內心剖白。當他們回顧過去的服侍中掙扎,從心裡誠實面對真實的我,豁然分享自己在事奉中的人性,流露內裡的真誠!邢教授這樣分享,「人生一直活在張力與拉扯之中,這六年之間尤甚。這是真實的我,毋須掩飾,也不想戴上任何面具 ……。不過,捫心自問,六年的『被院長』,並非『不甘心』,而是在拉扯中學習『勉強自己甘心』與『甘心自己勉強』的功課。」李牧師則坦然地說,「我錯了!三十年事奉裡,有一個明顯的失焦!…… 是故,我認罪悔改!!…… 未儆醒羊圈正被收窄,沒有帶領群羊熟悉並裝備好如何有力應對與狼共處的險惡生活。」兩位牧長真情流露,正是此刻我們所需要面對自己軟弱的勇氣,承認不足,放下虛假的面具。

  Howard A. Walter是著名詩歌《我要真誠》(I Would Be True)的寫詞人,生於一八八三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之後前往日本東京教授英文,返美後,寫下這首廣受歡迎的詩給母親,分享自己的心聲,後被Joseph Yates Peek用口哨哼出曲調,傳頌至今。筆者於初中信主,學校早會常常頌唱這首名曲,校長和老師以身作則,循循善誘。今天,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刻,總會在心中哼唱這首愛歌,成為提醒和幫助。「我們真誠,莫負人家信任深 …… 學主榜樣助人」。

  「你對自己有多真誠,你對別人也會多真誠,你向耶穌開放你整個生命,你便會對自己誠實。」(《真誠的關係》,110頁)是的,這是我們需要祈求的智慧。

在不協和中同行

「既然你們因順從真理而潔淨了自己的心靈,能真誠愛弟兄,就該以清潔的心彼此切實相愛。」(彼前一22)

  這數年間,「教新」推行「跨代同行」師友培訓計劃,企盼鼓勵堂會實踐「師友」同行,讓青少年面對前景迷茫時,人生低谷,有長輩「朋友」關懷,在生命結連中獲得啓發。計劃推行了共六屆,合共54間堂會及366人次參與,我們欣喜看見有些堂會認同此需要,落實推動,帶來美好的經驗。

  在堂會推動「跨代同行」的實踐,師友彼此在共同的信仰生命中,透過耶穌基督經歷「團契」,十分寶貴。「團契就是透過耶穌基督,並在耶穌基督裡面那一種甜美和諧的生活……無論是短暫的、一次性的、經年累月的,還是每日都有的團契,都是這樣。」(《團契生活》,6頁)

  路恩哲(Andrew Root)在《青少年牧者潘霍華》一書指出,《團契生活》中的「共同生活」,信仰群體要成為承載破碎生命的地方,讓上主在我們的生命中親自作工。「如果真的有共同生活,潘霍華相信,羣體便永遠只能成為在現實中存留着破碎之人的地方。羣體本身沒有力量去拯救、醫治,或復和;那種力量只存在於十字架的基督 —— 祂來到我們這裏,背起我們的破碎,以聖言叫我們Nachfolge —— 跟隨祂。」(278頁)

  我們無需將自己與堂會美化,教會群體當中確實有很多不完美與衝突。這正正是聖經所講「新命令」而強調的「切實」,「不可愛」的仍要互相忍耐去愛,愛能遮掩許多罪。

  的確,我們經歷的團契生活有甜美也有「不協和」,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困難。路恩哲指出潘霍華認為教會群體當中常有不協和(discord)的情況,我們要與它搏鬥,「由實體及有形體的個體組成的又真實又活潑的羣體,總是跟不協和搏鬥,在失調這坑洞上搖搖欲墜地踏着鋼索走。」(280頁)

相交中深度聯繫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加六2)

  確實,進入有深度的真誠交往,信徒要接納現實中的不協和,學習忍耐而能彼此分擔,是因為我們都在跟隨基督的腳踪,甘願交出自己,為他者而活,並且能有深度的往來。「惟有把他者視作一個擔子,他者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弟兄姊妹,而非僅僅一個受控制的對象。」(281頁)

  知名的領導顧問亨利.克勞德(Dr. Henry Cloud),在他的著作《他人的力量》,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空間以四個角落作描述。一號角落是斷了連線,沒有聯繫,二號角落是壞了的聯繫,三號角落是表面上看似很好的聯繫,而四號角落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聯繫。「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心全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101頁)

  我們要承認,今天很多「團契」的關係是斷了線、壞了、看似很好,卻沒有做到真正而有深度的聯繫。誠然,一種歷久常新的主內關係,是需要在「不協和」中練成的。正如使徒保羅要離開他所建立的教會,與眾人遲別,面對隨時殉道的心情,「保羅說完了這話,就和大家跪下來禱告。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跟他親吻。叫他們最傷心的,就是他說『以後不會再見到我的面』那句話。於是他們送他上船去了。」(徒廿36-38)這種有深度的生命結連,又豈不是我們所追求?今天青少年人能夠在教會群體中找到真正的聯繫嗎?在真實的團契生活中,透過耶穌基督,我們在自我的破碎中能夠活出真誠,被聖靈更新嗎?

結語

  此刻,港版國安法加劇移民潮,人心四散,城市正在集體抑鬱中,我們各人確實要照顧好自身,彼此支援。我們的青少年,卻同時要面對全球經濟下滑與世代交替,處於「下流世代」難有出頭的迷茫中,我們能作什麼?祈求上主使用我們,成為合用的器皿,在不協和的搏鬥中,以真誠與青少年同行。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