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家庭牧養的失誤 (2020年版)

  華人教會大多標榜與高舉「家庭」價值,然而真實的堂會生活卻是「拆散」家庭。就以崇拜為例,一家人返到聚會場地,成年信徒入去大堂,同一時段兒童與青少年則被安排到副堂或其它房間,各自各崇拜或主日學時段。如堂會提供多堂次崇拜,父母可能返早堂,而其成年兒女則返午堂聚會。一家人返同一間教會,現實是同一家庭三代人可能被安排至不同群組的分齡聚會。更有些家庭,父母返一向所屬的堂會,青成年子女返國際教會或英語教會,各有其教會生活。筆者當然不認為整個家庭返同一間堂會才是典範,只想指出不少華人教會牧養的失誤,只在於為家庭的不同世代提供適切的節目,卻不能塑造整個家庭一起共同經歷信仰的真實。

「信二代」的出走

  當前全球「信二代」的流失與出走,已有不同研究指出,正是基督徒家庭的「名存實亡」所帶來的後果。當中產父母緊張子女學業多過信仰,基督徒父母這方面的失誤,造成了子女對信仰缺乏第一手的信仰體驗。美國有研究指出兒童與少年的信仰塑造,父母扮演的角色重要過學校、堂會與專家等。基督徒父母不能外判其屬靈教養責任予教牧、青少年導師、兒童主日學教師等。子女的信仰責任不在於教牧,乃在於父母。倘若有基督徒父母埋怨本身堂會兒童與青少年事工做得不好,其實是放錯焦點。基督徒父母應要求堂會開設課程,好讓成年父母得著信仰裝備,從而在家好好教養下一代。

  美國學者Vern L. Bengtson作了一個長達35年的追踪調查,對象為南加州300個家庭 (1970-2005年),結集成書 Families and Faith: How Religion Is Passed Down Across Generations。

  他詳盡比較美國不同教派信徒與其下一代的信仰傳承,發現猶太教(82%)與摩門教(85%)較其它教派做得好。福音派(62%)表現,雖好過天主教及主流教會,仍然差過猶太教及摩門教。

資源投放失誤

  猶太教與摩門教的家庭牧養做得成功,不是在於這兩個宗教群體提供多姿多采的兒童與青少年活動。相反,如以分齡活動來作比較,福音派教會一定好過這些教派。猶太教與摩門教的家庭牧養,乃是其信徒父母能承擔信仰責任,在家實踐。

  猶太人家庭,肯定父母的屬靈責任,在家守節期,一起祈禱讀經。摩門教父母於兒女出生後,便要儲蓄金錢為子女未來委身短宣18至24個月的生活費用。猶太教與摩門教強調信眾於家庭日常生活實踐其宗教信仰。

  明顯地,華人教會投放的資源放錯了位置。華人教會甚少開設課程,有系統教導基督徒父母怎樣在家好好教養下一代,如講聖經故事、教導子女祈禱讀經、一起家庭崇拜等。華人教會有甚多適合分齡的聚會,卻甚少凝聚整個家庭在一起的活動。當堂會分齡事工越做得成功,不幸地造成了家庭生活更大張力與衝突。

  華人教牧要重申基督徒父母在家的信仰責任,這責任非外人可取代。父母不能放棄其屬靈位份,堂會的家庭牧養不再是搞節目與聚會,乃是具體裝備父母怎樣帶領兒女行在真道上。猶太教與摩門教的家庭教育成功,就不在於堂會有豐富的節目,而是重視整個家庭一起参與的經驗。

既分且合進路

  美國富勒神學院Dr. Kara Powell於《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指出現今社會潮流,兒童與青少年的信仰塑造,除了父母之外,還需要五位成年信徒共同關心及培育一位「信二代」。這五位成年信徒可以是牧者、導師、友師等,透過「跨代結連」,引導對方在愛與真理中成長。當兒童與青少年對其父母反叛時,身旁也有其他成年信徒可以隨時介入,表達接納、愛護與肯定。

  華人教會要回歸「既分且合」的牧養進路,既有適合分齡的聚會(如團契小組等),也有跨代的學習時段(如大堂崇拜、主日學、短宣等)。倘若青年事工,無論是崇拜、團契、主日學、短宣等,全是同一年齡層,這種長期的分隔牧養,只會加增堂會不同世代的衝突。堂會不同年齡的信徒,均需要學習怎樣與陌生的世代相處與溝通。

  就以每年的母親節(5月第二個主日)為例,大多堂會仍是成年信徒大堂崇拜,兒童與青少年分隔另一場地聚會,可能到了崇拜某個環節,有兒童與青少年出來獻唱詩歌,或向在座母親送花或禮物。教會領袖不曾思考整個崇拜設計,其實是可以「跨齡崇拜」(Intergenerational Worship),讓整個家庭不分老小,一起崇拜。筆者認為任何堂會,一年四季每季至少編排有一次「跨齡崇拜」,如場地未能承載,可分多堂次舉行,每堂限時一小時內完成,詩歌、經文與講道皆適切不同年齡的信徒。

  我們不要理想化所有聚會皆要整個家庭在一起,乃是有分有合。事奉的安排,也可以是整個家庭頌讀經文或獻唱詩歌、或數個家庭收集奉獻等。真實的家庭牧養,不是堂會適合家庭成員的聚會有滿意的出席率,乃是好好裝備每個家庭父母於信仰得力,與兒女有共同的信仰經歷。教會是信仰大家庭,單親家庭與單身人士也能共享及參與,不同世代學習一起同行,互相尊重與聆聽,兼容差異,才能彰顯我們所信的是世世代代的三一神 !

(文章原寫於2015年,現於2020年重新修訂。)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