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香港教會的抗疫見證

踏入2020,全球正處於混亂荒謬當中,尤以香港為甚。武漢肺炎,最早於2019年12月31日被官方通報,隨即迅速地擴散至不同省市與香港,泰國、日本及韓國等也出現確診病例。筆者曾於2006年撰文,分享「非典」(SARS,沙士)侵襲香港時,本地教會同心抗疫的美好見證。回顧歷史,17年後香港教會又怎樣應對可能出現的持續「人傳人」疫災。原文(節錄)如下 :

  面對多變世代,突發的自然災害、突至的傳染疾病、全球化的恐怖襲擊與反恐戰爭、經濟的急速變化,這一切造成社會極大的不穩。教會身處其中,如何勇敢地站出來面對,積極地以信仰的社會功能,化解危難,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本文嘗試以2003年,國內及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香港教會期間發揮的社會正面功能,作為個案,以供參考。

1. 應對疫情

  當世事越來越不確定,廣州一位「非典型肺炎」病人來港,就令香港社會陷於恐慌,更促使「全球防炎一體化」,充份展示「災難全球化」的威力。現代人原先以為可控制發展的科技與經濟世界,誰知道偶發的非典型因素卻把人拋玩於疫情當中 ?

  面對來勢洶湧的疫情,教會有三種應對的取態 : 否認、自保或出海。

1.1 「未曾留意」

  教會面對突發的災難,第一種是採取否認態度,可稱為「未曾留意症」(not noticing syndrome)。基督宗教人士看本身信仰是「出世的」,只重視個人靈魂死後的歸宿,宗教信仰不涉及社會的功能,既然耶穌基督福音的信息是不變的,人的罪性也是不變的,於是教會毋須關注社會與世界。更有部分宗教人士簡化地視一切文化思潮為敵擋宗教信仰,二分地劃分俗世與神聖,於是信仰的教導與實踐,完全與社會脫節,未能處理信徒在社會急變中不安的內心掙扎,後果便是信仰被低貶為「落伍」、「守舊」、甚至「反智」!

  當非典型肺炎初期爆發,香港政府官員正是犯上「未曾留意症」,更虛稱疫情只局限在醫院之內,未擴大至社區。及至政府官員肯面對實情,不再否定,社會整體已為此付出了甚高的代價 ! 這正好反映人只喜用個人的「安全視野」,認識外在世界,拒絕涉足未知的水域。正因如此,專業工作者(包括教牧在內)安份守己,慣性地採用傳統或所屬群體的主流觀點處理問題,未必能解決問題。「專業盲點」有時使我們未能全局審視,作出系統思考,從而適切對應危機。

1.2 堡壘防守

  教會第二種應對,是信仰群體深知巨浪即至,採取「堡壘防守」,堅守本身資源,設法抵擋外來一切的沖擊。此種自保求存的做法,初期確實奏效,但災難如果延續一段較長日子,只求自保,很可能使信仰群體陷入孤立主義,不能與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抵擋災難,結果是個別堆起的沙丘堡壘難逃浪濤淹沒。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災難時,教會不能採取「獨善其身」或「明哲保身」,只關切本身群體的安危,卻不結連同樣面對災害的民眾,團結力量,一起抵禦,從而在救災、賑災事工上,達成更有果效的應對。

  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曾言 :「如果船長的最高目標是保住他的船,這艘船永遠出不了港。」船隻被造的目的不是停泊於港口,乃是向大海航行,基督宗教最能發揮本身的社會功能,往往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宗教的正面功能正於水深之處展示出來。

1.3 敢於出海

  教會第三種應對,不是「棄船式」逃離現場,失卻見証信仰的契機;乃是因著信仰的動力,敢於出海,面對災難。

  海德格看真正的存在者,是與真理同行的,是一位真實「臨在世界的存在者」(being-in-the-world)。教會勇敢走出「這裡真好」的安全領域,進入變幻莫測的「那裡」(there),教會才能與廣大群眾「同在」(with-ness),這就是教會群體進場的「見証」(witness)。

2. 抗疫見證

  筆者整理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教會如何主動與自發地,作出適切的回應,而其中若干原則,可供宗教團體借鏡。2003年3月「非典」香港爆發,直至6月23日「世衛」公布把香港從「非典」傳播地區中除名,港人生活才能回復正常。在百多天的「非典」恐懼下,香港染病共1,755宗,累積死亡共299宗,一段時間學校要停課,淘大花園居民要隔離,彷彿人人自危,社會內瀰漫著憂慮與恐懼。在社會危機中,正是教會展示其社會功能的四方面 : 安穩人心、預防指引、關懷扶助、忠於職守。

2.1安穩人心

  每逢災難發生,宗教的論述呈現兩方面不同的詮釋;不健康的宗教詮釋看災難為「天譴」、「上主的審判」或「世界末日論」等,而健康的宗教詮釋則有助人們積極面對災難。

  教會在災難事故中,重要的不是為目前的苦難作出合理的解說,反是從堅實的信仰中,建立信心與盼望,以勇氣代替懼怕來面對禍患。在非典期間,香港不同教會團體紛紛舉行公開祈禱聚會,安定人心 :

2.2 預防指引

  3月中,香港傳媒廣泛報道「非典」爆發,「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聯同52個教會團體於3月29日在報章上刊登「教會同心求平安,信徒奮力抗肺炎」聲明,同時提供《非典型肺炎期間堂會聚會指引》,作為教會應變指引,可安心聚會。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於3月31報章上刊登「在非典型肺炎蔓時,願主耶穌親自安慰保護你」聲明。

  教會就突發事件,迅速作出正面回應,向社會傳遞重要信息 : 教會樂意與社會人土一起面對災難。教會不是不問世事,與世隔絕,乃進入現場,配合政府公共政策,作出適切的回應。

  在「非典」個案急升的日子,香港若干地區教會,如牛頭角或沙田,有些教會於緊張時期暫停聚會,為的是減少信徒可能感染的風險;較多堂會停止兒童與長者活動,只保留主日崇拜。

  在人心徨徨的日子,基督徒同樣憂心萬一聚會時,不幸地受到「非典」傳染;教會恰當地作出預防措施 : 提供口罩、勸籲身體不適者留在家中、教會場地保持空氣流通等。堂會的衛生預防教育,包括提高信徒的警覺,又促使信徒能安心聚會。

2.3關懷扶助

  教會除了做好防禦控制措施,另一方面教會要教導信徒克勝非理性的惶恐,更積極地在災難中作見證。

  William H. McNeill於《瘟疫與人》(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提醒世人,人類的歷史正是不斷與傳染力極強的病毒作戰。歷史上出現的瘟疫固然可怕,但我們仍可從過往的歷史中學習功課,以信心、愛心與理性勝過災難。當羅馬帝國爆發瘟疫的日子,McNeill讚揚初期教會的基督徒,留守在疫區照顧病人,提供簡單的食物與飲水;他們這份視死如歸的服侍病人心志,有助基督福音的傳播。

  余達心回顧初期教會事奉的榜樣,引述263年亞歷山太城爆發瘟疫的感人史實 : 「…一場瘟疫緊隨戰爭而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扶持,勇敢無懼地去探望病者,不斷地照顧他們,在基督裡服事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疫病,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顧病者時得病死去。 … 我們當中不少最優秀的弟兄,包括一些長老、執事及備受尊敬的人便是如此捨生的。」(《事奉的人生》,271頁) 正是身處危亂之中,考驗基督徒是否只有「宣講」,卻欠奉「行動」 ?

  4月1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推出關心熱線及關心網站,並送出十萬個口罩予有需要的基層人士。4月14日由「教會關注失業行動」衍生而組成「教會關懷香港抗炎聯合行動」,並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擔任聯絡機構,動員信徒參與民政事務局倡導「全城抗炎大行動」(4月19日)。不同堂會安排信徒參與清潔行動,清洗堂會所在之樓宇或附近社區,特別關注獨居長者的需要;約有五十多間教會參與全城抗炎行動,為獨居長者清潔家居。

  4月21日舉行「教會關懷香港抗炎聯合行動晨禱會」,主題是「永懷復活盼望、確信起死回生」,期間印制了「關懷香港、團結抗炎、互助祝禱、主賜平安」橫額供不同教會張掛。期間,有不同教會團體鼓勵信徒捐款,支持不同的「抗炎基金」,如支持南華早報的「護盾行動」,購買全套保護裝備,支援前線員工。

  5月1日,「擁抱香港委員會」於香港維園舉行「擁抱香港──重建這城52天」行動,為香港守望祝福。首天行動,特別為飲食業人士祝福,推動「齊齊出街食飯」,活化香港經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4月初,成立了危機支援處理小組,並與香港理工大學及瑪嘉烈醫院合辦聯合抗肺炎行動之「關懷熱線」。因著不少感染病人受到隔離,家人不能往病房探望,「網絡關懷行動」與基督教聯合醫院分別推出「病人家屬視像服務」,透過關懷,強化與提升病人抗炎鬥志。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進行社區關懷行動,向有需要人士提供心靈關懷。

  另外,重災區附近位於牛頭角下村的「中國基督徒佈道會中基堂」,於4月17日至5月31日,為牛頭角下村13座和14座長者,推行一項名為「同甘共苦我共你」的活動,內容包括向居住上述兩座大廈內的長者免費提供湯水和生果、清學兩座大廈、安裝風扇改善通風效果、向居民派發口罩和進行社區教育等。

5月25日「教會關懷香港抗炎聯合行動」,舉行「SARS離世者平安禮拜」,透過追思禮拜形式,讓非典離世者家屬及親友,不論其宗教信仰,內心傷痛得著安慰。

  從上述行動說明,教會在災難中,具體地以愛心行動,扶助關懷社會裡有需要人士。當時勢越艱苦,宗教信仰產生的行動更為明顯。

2.4忠於職守

  非典期間,另一項教會向社會提供,就是專業工作者忠於職守的價值觀。最能表達忠於職守的價值,莫過於35歲謝婉雯醫生的見証,當然,還有其他醫護人員等。

  謝婉雯醫生是疫潮中首位殉職的醫生,她與不少基督徒醫護人員自願請纓走進高危病房,為病者服務。4月3日謝婉雯醫生,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感染發病,與病魔搏鬥40天後,至5月30日離世。她捨身救人的榜樣,在社會上造成正面的迴響;她離世後,更被稱為「香港女兒」!

  從謝婉雯醫生的動人見証,正好說明信徒「身在現場」,忠於職守的重要;基督宗教可塑造一群不畏死亡,肯捨身救人的專業工作者。惟有信仰的超然關注,不是以「今生今世」為終極,乃以天國彼岸為依歸。面對突發災難,社會需要有專業工作者並非陷入驚恐當中,乃是腳踏實地維持社會秩序,使一些必須服務可如常運作。宗教力量,就在於使信徒有勇氣面對災難帶來的挑戰,忠於職守,沉著應對。

  回顧歷史,此趟武漢疫情突然於內地爆發,再加上有關確疹數據,出現延遲通報或隱瞞真相,防控工作令人存疑。政府官員為求政治正確,未曾專業地果斷地截斷與隔離來自武漢與鄰近地區的入境人士,港人只能自求自防。教會能否配合政府,特別處於現時普遍對政府信任度極低年代,叫人存疑 ? 就安穩人心的災難論述,2020年中港惡劣關係中,天譴論或審判論必有更多港人認同,我們也難以否認。倘若疫情變得更壞,筆者不肯定香港教會能否如2003年那樣同心,作出美好的抗疫見證 ?

教會關懷香港抗炎聯合行動∼晨禱會 (21-4-2003)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