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香港書展正進行中,個人預計人流將會減少。不少教牧與信徒正忙於應對當前社會突發事件,要有閒情逛書展可能感到困難。這些年,我去書展的意欲也不大。我寧願直接上書店或圖書館,特別是尖沙咀的「誠品」,有適當空間,甚至有座位讓你坐下慢慢閱覽書本。
教牧要推動信徒閱讀,就先要保持個人閱讀習慣。邱慕天於7月11日「面書」分享〈你需要讀程度高於自己的書〉,提供了六點讀書心得,可作為我們參考。
事實上,「休閒式」的閱讀並無法取代「自我精進」取向的閱讀。
對待頭腦,需要如對待肌肉一樣:要練得好,就要不斷「越級打怪」;
;能輕鬆舉起的重量只是娛樂,稱不上鍛鍊。
如果你想操練思考能力、增進學識和精神受挫力,並遠離跟酸民
和盲粉的一般見識,就要多透過閱讀與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來往,
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我甚認同邱慕天所言,有時我們要選讀程度高於個人的書本。有些經典著作,年輕時翻閱不求甚解;待人生歷練多了,重新再讀,境界也不一樣了。教牧與信徒,有時要選一些難啃的書本來鍛鍊頭腦。身處香港亂世中,局勢分秒難測,「反修例風暴」往後發展如何,沒有人能預知答案。教牧與信徒既要進場參與,也要適時退場思考,保持頭腦清醒。
閱讀智者之言,就是帶著別人頭盔來參與社會運動,其中一位值得推介就是猶太拉比強納森薩克斯(Jonathan Sacks)。71歲的薩克斯(1948年出生),可說是當今猶太教拉比中廣受歡迎,讚譽有加的表表者。這位首席拉比著作有25本,當中《毋以神為名》(Not in God’s Name: Confronting Religious Violence, 2015),中譯本2019年面世。
信仰與暴力
這本書對宗教信徒來說,不啻是當頭棒喝,正因我們的真實是「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睿智的拉比智慧,透過舊約敘事,剖釋暴力與信仰之間「剪不斷、理還亂」關係。
「利他的邪惡」,就是宗教成為世俗權威的工具,「以慈愛之神的名義煽動仇恨,以憐憫之神的名義虐殺異己。」(26頁) 宗教的外套,「正好遮住赤裸裸的權力鬥爭。」(26頁)
薩克斯指出宗教「使命不是征服世界、引人歸主或強制統一信仰,而是成為世界的祝福。」(27頁) 倘若宗教只淪為政治所利用,這些信仰表達其實是「偶像崇拜」。「以神為名正當化對無辜者施暴,不但稱不上神聖,甚至根本是褻瀆。」(28頁)
作者澄清宗教本身不是暴力的主要來源,他更指出「二元論創造怪罪文化」(341頁),我們總認為自己正確,錯在對方。「自由需要放下仇恨,因為仇恨是放棄自由」(343頁),我們不要成為仇恨的奴隸,努力讓我們與下一代成為光明之源。
權力與暴力
「權力葬送舞弄它的人。」(305頁)
領袖的濫權必導致暴力。目前,林鄭的濫權,如不出來直接與民溝通、不化解警民之間衝突、不接受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任由衝突升級,就會使民怨更加沸騰。
薩克斯認為「爭執之所以會轉趨暴力,是因為其中一方想用權力解決宗教爭議。可是這無濟於事,因為信仰、真理和詮釋的終極問題不可能用武力解決。」(311頁) 他的論述同樣適用於當前場景,警察武力不能解決民眾對政府不信任的深層次矛盾。
「真理不能用武力強迫。」(311頁) 年輕一代對公義、民主、人權與自由等普世價值的堅持,不會因為「逃犯修例」壽終正寢而中止。「整體社會越是重視一致,人類自由和不表同意的權利也就越小。政治的作用應是調解衝突,而非壓抑衝突。」(314頁) 當掌權者只計算個人利益得失,不迅速疏導民怨;壓抑行政手段只會加深仇恨。掌權者要認識「權力有其道德侷限,是國家該服事人民,而非人民要服事國家。」(324頁)
先知與權力
掌權者要拋棄權力,才能取信於民,有效施政。舊約先知的傳統,就是抗拒權力的誘惑,提醒掌權者要回到正途。「宗教的聲音並非出身安坐王位的人,而是屬於那些並不追求權力、也不畏於批判它的人,當權力開始腐化其持有者,欺壓那些敢反對它的人,便是宗教出聲的時刻。」(325頁)
教會群體要「傳遞適切時代、忠於真理的信息」《信念書1984》,動盪局勢中,教牧錯誤理解「政治中立」等同「避而不談」,只會使信徒感到「耶和華的言語稀少」(撒上三1)。問題不在於聖經,只在於宣講者未能把「神一切的旨意」(the whole counsel of God,徒廿27)向會眾全面而有系統地講解。教會順服真理下面,並非盲目順服;任何政治或宗教權力出現濫權,教牧與信徒必然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是其是,非其非。
暴力與復仇
「要獲得自由,就必須放下仇恨。」(327頁)「自由社會無法建立在仇恨之上。怨懟、憤怒、屈辱、委屈、受害意識,以及企圖以傷害先前傷害過你的人來恢復榮譽,都是深深缺乏自由的症狀。」(332頁)
不少教牧與信徒對神的認識,只停留於慈愛的層面,不敢講論上主的公義與復仇。「復仇者」(Avenger)與「報仇者」(Revenger),前者非為個人私怨,乃是為著不義而要伸張正義,後者則是為了別人的不義而採取雙倍奉還的處理。
「希伯來聖經裡有個面向常被誤解,是關於神的復仇。〈詩篇〉裡經常祈求上主為己報仇,很多人覺得奇怪 : 這個宗教不是百般強調愛、寬恕和未來嗎 ?」(337頁) 薩克斯舉沃弗(Miroslav Volf)著作《擁抱神學》來說明,「相信神會報復惡行,免了人自行復仇的必要。」(338頁) 筆者認同作者論述 :「以人的力量報復只會帶來更多暴行,造成更慘不忍睹的不義。」(338頁)
回顧人類歷史首宗暴力事件,該隱殺害亞伯,正源自「以權力貫徹佔有,以佔有彰顯權力。」(348頁) 該隱代表的心態是「我所擁有的人的賦予我力量。」(349頁) 成功的領袖不自覺就會成為該隱的後裔,為了追求權力而以神之名來剝削與傷害別人。我們要省察認罪,因為香港人一向崇拜權力與成功;巴力與巴比倫才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渴求。骨子裡,我們喜歡與崇拜該隱,不會以亞伯為榜樣。
惟有我們認識亞伯名字的真義,就是「主啊,我只是氣息,在我呼吸裡的是祢的氣息,不是我的。」(349頁) 當我能尊重上主創造之人,我才能榮耀上主之名 ! 讀者不難在此書找到真知灼見與哲理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