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再思「節目式牧養」

  當今華人教會牧養的迷思,就是對「節目」(program)的過度迷思,失掉了牧養個體生命。技術年代的牧養,不少教會領袖以為「搞好系統」、「搞好節目」就完成牧養責任了。

  我們面對真實的場景,乃是「恆常聚會者出席減少」(regular attendants attend less),這是全球現象,香港也不例外。教會生活的優次,已不再佔信徒的首位,信徒能給予教會聚會時間相對減少。

  有一段日子,教會領袖認為只要「更新節目」內容與形式,有良好宣傳與包裝,就能維持聚會人數。成功牧養如同把更有質素保證與更適切觀眾的節目引入,這就是牧養了。

  筆者稱這些為「節目式牧養」,期望形塑精心策劃的聚會,參加者滿意指數高,牧養的功效便達成了。這套牧養背後的思維是不斷研發有效的承載系統,如按齡牧養、小組牧養、職場牧養、銳意門訓等;只要有了健全系統,就能解決種種牧養的問題了。可惜人不是數值碼,不能被編寫、不能被融合,總有為數不少的信徒存在於系統以外。

  更有些教會領袖不斷搜尋與物色成功節目,以為把外來節目於堂會內「照板煮碗」就能見效。有一段日子,甚多堂會要直奔標杆;隔了一段日子,又不少堂會要銳意門訓。節目奏效,等同教牧的職事是成功;相反,節目失效,教牧就要尋找更精彩更受歡迎的節目。當教會領袖長期以「節目導向」來理解牧養時,我們便發現信徒已對這些節目產生厭倦與不滿足。試想一下,團組次次周會破冰要打開話題,但組員從不敢分享真正問題與感受。這些長期「膠化」的相交,一定不會滋養生命,參與者只感乏味。   無疑,教會一定需要節目(崇拜、團組、主日學等),但我們最大問題是「節目式牧養」,領袖投放不成比例的資源於節目的製作與維持。當領袖專注只在於節目入座率,牧養就變質為非人性化的技術之路。教牧不自覺把「節目成效」奉為牧養黃金定律,於是牧養心思投放於節目,卻忘掉了節目原來是手段,節目功能在於形塑空間,讓信徒可自主自由地愛神與愛人。   聚會原是建立信徒的生命,但現今焦點卻是經營節目,甚至外判節目。倘若牧養是要投資在人的生命;為何教牧花時間在節目多於個體身上 ? 當然,節目需要有質素與內涵,不能隨便馬虎。但節目的「功能過度」(over-functioning),正是我們要提防。當我們要迎合信徒口味,不斷消費節目來滿足時,我們真要反思是否忠心而智慧的管家 ?

  正因為技術當道,「節目式牧養」大行其道,牧養投放不在個體身上,不少信徒出現「不被牧養」的真實感受。與此同時,諷刺地教牧則忙於研究哪個節目與模式更為適合,無暇關懷個別信徒的成長。信徒無疑透過節目短暫得著滿足,然而節目有其疲勞,有著限制,未必能達成神與人,或人與人之間深入的關係。

  對初信者,節目有其最大功效,神透過節目建造信徒生命,但對成熟信徒而言,節目內容與強度未必能滿足。教會節目最合適受眾是尋道者與初信者,卻對成熟者與委身者成效不大。這是美國柳樹溪敎會於2007研究報告 Reveal : Where are You ? 出來的結論,因此牧養方向應是節目與個體並重。

  想像一下,你牧養的個別信徒在監獄,醫院或老人院,你根本不能期望與要求對方返任何聚會,你會怎樣牧養 ? 你確信牧養是把人帶到三一神面前,你只能把基督的臨在透過讀經、聆聽、唱詩、祈禱、關懷、勉勵、安慰、聖餐在其中展示。你也可視之為「即興式節目」,這便是牧養。當我們能形塑空間,讓人與神相遇。

  是時候,教牧要思考不偏重節目式牧養,重新重視個體,方使牧養走回正確道路!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