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豬年論豬

  對篤信聖經的華人信徒而言,聖經文化與華人文化的差異是前者對豬的全面否定。而來自務農文化的我們,卻對豬存有好感。


  中國是全球飼養和屠宰豬隻最多的地區,佔整體數量之一半;不少人看豬為吉祥之物,甚至認為「豬年」宜嫁娶、利生育。華人文化普遍視豬為食用之物,主要功能為滿足我們口腹之慾。


吃肥豬


  然而,聖經對豬定性為不潔的食物(利十一:7-8;申十四:8)。信徒讀經時,對經文明明禁止我們吃豬,感到為難;至今,猶太人與穆斯林仍執著有關經文,禁戒吃豬。初期教會也一度不吃豬肉,大概主後五十年開始,教會漸有共識,吃或不吃與信仰無關。當我們解釋這些律例只適用於猶太人的飲食習慣,不適用於其它文化,於是基督徒可安心吃豬了。


  倘若少了豬肉,我們的飲食文化肯定大為失色!有些豬農為求謀取更大利潤,餵豬所用飼料劣質,最後吃豬的人要承受後果。非洲豬瘟於內地的蔓延及惡化,正好提醒世人種甚麽,吃甚麽,慎防自食其果。


豬咁蠢


  豬的作用,除了供食用之外,也成為形容愚笨、沒有見識的代名詞。「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箴十一:22)俗語所說「人頭豬腦」也許可應用於林鄭一班豬一樣的隊友,首選自然是羅致光局長。羅致光有學識與權力,卻沒有見識,完全不理會民間疾苦,政策之離地愚蠢,確是路人皆見。


  正如李怡所言 :「愚蠢不是智商問題,而是道德缺陷。人類的智商一般不會相差太遠,但過度高估自己,自我膨脹,妄自尊大,輕視對手,尤其是『一闊臉就變』,過早暴露強國嘴臉,這種道德缺陷就一定會使人做出蠢事。」(〈世道人生:愚蠢是道德缺陷〉,《蘋果日報》,2019年1月11日)


豬咬人


  耶穌年代,面對那些思想封閉人士,耶穌語帶諷刺,以豬形容他們。耶穌肯定政治不正確:「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七:6)


  換言之,有些教內人士已長期有其「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一味執著其理念,你與這些人士交手後,最好就收手離場,否則牠會轉過身來咬你。我們要提防某些人士會「扮豬吃老虎」,一不小心,就被咬到遍體鱗傷。


粉紅豬


  我們不宜把豬「妖魔化」,只因耶穌下令把鬼趕入豬群(太八:28-34),於是豬就成了撒但的化身。豬也是可愛的,正如深受歡迎的動畫《粉紅豬小妹》(Peppa Pig)就以豬一家作為故事主角,隻隻皆是可愛。


  此套英國製作的學前電視動畫系列,自2004年首播,已於各地播放,得著正面評價。Peppa與弟弟George喜歡在泥濘中跳上跳下。這正符合彼得所描述:「狗所吐的,牠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裡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彼後二:22)家長有時容許孩子玩泥沙、玩水等也不為過。


豬八戒


  耶穌講浪子故事,主角是「豬狗不如」的小兒子,「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路十五:15-16)這次論述,豬扮演著促成浪子醒覺的媒介。


  同是虛構故事,吳承恩筆下的豬八戒,《西遊記》描繪其出醜豬相,乃是貪吃懶惰、重視享樂、貪圖物慾、經不起誘惑、遇到困難就退縮、無法堅持到底。這些醜態,正好予我們對人性有更多反思。難怪不少民間智慧,常以豬八戒作為鑑戒;如「豬八戒照鏡子」(指裡外不是人),「豬八戒戴花」(愈醜愈作怪)、「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飛天豬


  電影《有毛冇翼飛天豬》(When Pigs Have Wings)講述巴勒斯坦漁夫捕獲一頭重一百磅黑豬,對穆斯林來說,這隻豬為不潔之物,主角千方百計把黑豬收藏及圖利,因而引發不少誤會與衝突。導演Estibal以黑色幽默手法道出以巴衝突,其實反映人性的虛偽與固執。豬於不同宗教與文化,或成為寵物,或奉為禁忌,全是人為因素。人視對方為人為豬,有時來自傳統與群眾。惟有我們有時能「打破常規」(break the rules),才能想像飛天豬的可能。


  祝賀各位忘記背後辭舊歲,努力面前跨豬年 !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