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從海波斯身上,我們學到甚麽功課 ?

引言

  「就我所知,『我們學到甚麽功課 ?』這個問題,是對失敗的最佳回應。」(239頁) 這番說話來自海波斯(Bill Hybels)所著《卓越領導格言》。

  筆者不會因人廢言,我們得承認人人皆是「罪中打滾的義人」(鮑維均於2018年港九培靈研經會之主題)。

事件發展

  海波斯性失德事件,首先來自2018年3月22日《芝加哥論壇報》報道有關海波斯性騷擾醜聞,有5位受害者作出指控。翌日,海波斯與柳樹溪社區教會發表聲明,否認有關指控,並指責有人說謊,用意在於破壞牧師與堂會聲譽。

  隨後事態發展,海波斯於4月10日辭職。《今日基督教》跟進事件,取得6位受害者指證的電郵與文件,並作出相關報導。柳樹溪社區教會於4月21日承諾要重新展開調查海波斯性失德事件,因為出現有新的指控。

  其後,柳樹溪社區教會長老首度向受害者公開致歉(5月10日)。柳樹溪社區教會正式承認海波斯確有犯事,再度公開認錯(6月30日)。

  到了8月5日,《紐約時報》報導了30多年前曾任海波斯行政助理的Pat Baranowski的最新指控。同日,史蒂芬卡特(海波斯的繼任牧師之一) 辭職,8月8日,另一位繼任牧師Heather Larson於第23屆「環球領袖高峰會」舉行前宣布辭職,整個長老團則於2018年底解散。

  透過海波斯性失德事件,筆者借用海波斯《卓越領導格言》三則格言,作為自省;教會中人可以虛心學習的三個功課。

1. 事實就是你的朋友 (52)

  「也許對你來說,『事實』也不是你的朋友,因為你同樣害怕『事實』揭示出來的真相。」(225頁)

  早於5年前,已有受害者向柳樹溪社區教會作出投訴;堂會領導層曾就有關指控,內部啓動了數次調查,然後總結是有關性騷擾投訴不成立。到了2018年3月《芝加哥論壇報》報道有關事件,長老團否認有關指控。直到4月,在輿論壓力下,長老團才承諾重啓調查性騷擾事件。事件擾攘至2018年8月5日,《紐約時報》的報導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整個領導層,現任所有領袖宣布辭職,重組領導層,並邀請外界組成「獨立調查團」。

  每當有此類醜聞發生在我們當中,否定與掩飾事實就是罪人群體的自然反應。柳樹溪社區教會終於痛定思痛,肯面對事件,且謙卑地接受外人介入。無論是宗派或獨立堂會,一旦出現性騷擾、牧者誠信問題、同工之間衝突等,我們傾向是「權力勝過事實」,於是要保護的是宗派、堂會、機構等聲譽重要過「事實是怎樣」。

  由於我們不看重事實,於是我們從不會這些失敗事實中學到功課。我們只會諉過於人,把罪責全歸「外人」(離開者無論是主任牧師、長執堂委等)。正因為出現問題的堂會,不敢及早接受外人介入,結果常是「自己人查自己人」,立場與關係行先,失掉了公正性。當教會領袖不能客觀地面對事實,更因自大自負,拒絕異見,就會如同柳樹溪社區教會領導層一樣,失掉公信。

  權力的傲慢,就是隱瞞真相,否定與事實為友。

2. 找出批評所包含的真實 (53)

「一位極有智慧的人曾對我說,每個攻擊批評裡面,通常都包含一個核心真實。」(226頁)

  神學工作者Scot McKnight,本身於柳樹溪社區教會聚會,撰文 Willow : Why the Women went Public,他看堂會奉行「自治」(autonomy),非宗派堂會,主任牧師只向長老團問責。這些獨立堂會的機制,容易使教牧或長執權力過重,此種由上至下的權力結構造成了高層內部權力過重,而大部分則變成了「沉默者」(voicelessness)。

  一旦有受害者向權力架構作出投訴,堂會管理機制首要任務,便是減少噪音,使這些聲音沉默就能保護領導層與組織的聲譽了。對於那些無法於堂會內發聲的受害者,只有公開事件,讓公眾知悉。

  常有教牧與信徒指責有信徒受害者為何要把事件見報,就以這趟事件先後有《芝加哥論壇報》與《紐約時報》作出相關報導。正如McKnight指出,受害者先於堂會舉報,只因事件沒有公平處理,受害者才選擇於公共空間,繼續作出申訴。當堂會與教內言論同樣失掉異議空間,不同教牧與信徒選擇於其它公開社交媒體發言,也不能怪責。

  正如本港有張宇人(基督徒)為著維護業界利益,違反公義,奪取小市民應享產假權益,他於公共空間發言,引起對他的信仰批評,這些言論不能視為「論斷」。同樣,馬時亨(基督徒)的失言失責,引起公眾強烈批評,他也要學習「找出批評所包含的真實」。這些擁有公權力的達官貴人,權力根本不受監管,普羅大眾只能無奈地、氣忿地透過言論宣洩不滿。對比他們有權有勢講話的氣焰,這些批評算不得甚麽 ! 當領袖只偏聽一方(業界與股東),不兼聽其他不友善意見,最終的損失是自吃惡果,失掉見證。

  當在位領袖拒絕聆聽異見,容不下批評,屬靈地把「愛心誠實話」當作惡意論斷,便會與事實為敵人,不能開放地討論問題了。我們常見便是領袖情緒化處理問題,不敢把事實全部呈現出來,只選取對本身有利的局部事實。當雙方都是如此,事件只會各自表述,失掉對話,雙方不能共同學習與成長,事件只能不了了之。

3. 承認錯誤,挽回信用 (74)

「承認錯誤,深切地顯示你作為領袖的基本操守。」(301頁)

  柳樹溪社區教會終肯認錯,全體領導層為此承擔而下台,這是值得肯定的。換了是華人堂會,很大可能是「死不認錯」,一於死撑,結果是同聲留下,不同意見便要離開。這趟事件,海波斯巨人倒下;因為性騷擾事件前後涉及10位女受害者,而這些前同工勇敢地站出來,公開事件,終使柳樹溪社區教會不得不正視及處理。

  「環球領袖高峰會」要教導我們,最重要的領導功課,就是教會要勇於面對失敗。海波斯與柳樹溪社區教會倡導的也是「成功神學」之變種,華人教會推崇的其實也是「成功神學」。也許,幽默之神使用這位名牧與成功教會,向我們說明真正的領導,不是技巧與方法,乃是人的心靈與品格。

  也許我們要重新思考聖經教導的成功與失敗,教牧不要追捧那些成功的事工模式,也不要邀請所謂成功信徒分享職場與家庭見證。我們理解的見證,根本就出了問題 ?

  真實見證,就是分享生命故事,內有成功與失敗。當華人教會有更多失敗教牧與信徒,認罪悔改,分享風光過後靠主恩典重新站立,我們的教會就能更新復興,而教牧領導就能重回正軌,不再是權力支配,乃是人人帶著一根刺來服侍 !

結語

  海波斯是一代名牧,我們不能只學習他成功時的教導,他的倒下的故事,更應成為我們深切思考與反省的教材。

(此篇文章為2018年「教新」網頁最高瀏覽之文章,內容並不過時,特在此重新刊登。)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