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齡」信徒乃指年齡50歲以上的信徒。從人生歷程來看,泛稱50歲以上人士,為「金齡」是貼切。「金齡」指向金色年華,黃金歲月,英文稱之為Golden Age。有人稱之為「第三齡人士」(the third age),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稱為「熟年」。
香港整體人口,按照 2014年數據,50歲至64歲人士共有171萬人,佔整體人口23.6%;而65歲以上年齡組別,人口則有106萬人。香港50歲以上人口,有277萬人,佔整體人口接近四成。
「金齡」信徒
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教會50歲至64歲信徒推算有72,449人,而65歲以上信徒有49,600人,兩組合起來共有122,049人,佔整體教會信徒人口超過三分之一。比較15年來,本港教會年齡層可見,45歲以上組別的明顯升幅。
隨著醫療健康改善,人類壽命延長,本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7,女性則為87.66 (2018)。如果以50歲起計算,此群「金齡」信徒,至少有三十年預期壽命,他/她們有自主的學習能力,適應環境的應變力,與堅忍耐力。
牧養思考
「金齡」信徒,同是「嬰兒潮出生世代」(baby boomers,1946-1964年),大多有豐富人生閱歷,擁有相當教育水平,身心發展成熟。金齡信徒對比香港社會,教育水平、經濟能力,與堅固的信仰經歷,乃教會重要的人力資源,教牧需要以新思維來看待,並善用此群人力資源。
然而,對教牧來說,牧養「金齡」信徒也有相當挑戰性。倘若教牧以為堂會多了退休的「金齡」信徒,找他/她們來填補堂會現有事奉空缺,肯定會大失所望。「金齡」信徒獨立自主,喜歡選擇與挑戰;越有挑戰性的便能動員起來。假若堂會只辦走馬看花式訪宣活動,「金齡」弟兄興趣不大;倘若牧者邀請對方以其專業或技能作出貢獻一段日子,反應則不一樣。
牧養「金齡」信徒,非為了滿足這群信徒的不同需要,他/她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服侍,乃是與「金齡」信徒,一同學習新知,一同參與服侍。因此,牧養與宣教兩者不是分割的,我們牧養「金齡」信徒,乃是裝備他/她們參與神國使命。
跨代同行
「金齡」信徒既有相當學識與技能,他/她們豐富的信仰經驗可傳承予下一代,外國近年來,已於社區及教會推動「跨代同行」(intergenerational mentoring),就是透過兩代的交往,讓年長的有新活力與新知,而年輕的則有指引與支援。
「跨代同行」的牧養方向,非指父母同時扮演本身子女的教練或友師,乃年輕世代於堂會內有叔父嬸母輩信徒,可作依賴。筆者看這是堂會應走方向,才能補足「分齡牧養」帶來斷層式分割的遺害。「教新」推動「跨代同行」自2016年起,至今已有六屆完成,共54間堂會,366人接受培訓。
退休學習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有超過六萬人退休,其中有一定數目的基督徒。「金齡」信徒通常於退休後,還有至少20至30年的光陰可以度過。因此,教會需要為「金齡」信徒提供裝備,幫助這些信徒於人生過渡中,有良好適應,活出充實的生命。
面對教會信徒老齡化的挑戰,退休信徒要成為神國使命門徒,需要學習新知、培養興趣、增廣見聞。有見及此,「教新」於2018年開展了兩屆「金齡信徒再上路」導師培訓課程,每屆只收18位教牧與信徒領袖,反應甚為熱烈,宣傳一出即滿額。我們編寫了教材,針對50歲至65歲即將或剛退休的基督徒;內容結合聖經教導、信仰反省、心理成長、老年學資訊與實用知識等,適用於主日學(因應課堂需要,有更多討論與交流)、成年團契/小組聚會、特別課程等。
課程基本共六課,每課預期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完成,堂會有至少6位便可開班。堂會開辦課程,引導這群退休信徒經過群體學習,彼此結連,一起再上路,貢獻餘生,榮耀上主。
結語
教會需要有更新想像 : 「金齡」信徒可以服侍、金齡可以宣教,對神國使命有重要貢獻。健全教會需要不同年齡信徒一起學習,共同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