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畢德生牧師 (Eugene Peterson,1932-2018)為當今基督教靈修大師之一,剛於10月22日持久專一順服地安息主懷,終年85歲。
93年筆者舉家往溫哥華維真學院進修,享用我只有一次安息年假;期間有幸修讀畢牧師教授的科目。92年起,畢牧師剛放下長達29年「基督我們的王長老會」牧職(馬里蘭州貝萊爾市( Bel Air, Maryland),來到維真學院擔任靈修神學榮譽教授。他講授的科目,我差不多全部修讀,並得著他個別指導,完成畢業論文,題目為〈宣信牧師的靈命觀〉。畢牧師給予學生功課習作分數,常是A- 或A,甚少給予B+ 以下。畢牧師於2006年從維真學院退休。
最後一次與畢牧師面對面,乃2001年5月,筆者往溫哥華參加維真學院「實踐復活」講座,後成書為《復活的操練》(Practice Resurrection,2012)。完了講座,筆者把握機會,上前與他交談,並邀請畢牧師來港主講;他直接拒絕了,表示要專心著作,完成《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畢牧師有甚多來自北美與海外的講座邀請,大多他都推却;他言行一致表明,他並非從事「走埠登台」的教牧人員,乃是忠於召命的牧者。
這位被教會尊崇為「牧師的牧師」,畢牧師著作近40本。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 : 聖經教導、教牧職事及靈性生活。
聖經教導
聖經方面,他獨力歷時十年完成《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1993-2002)。畢牧師不畏學者批評責難,憑著個人讀經領受,用美式英語重譯整本聖經。他十分重視聖經,以此作為靈性及牧職之本源,他常提醒信徒切忌貪新厭舊,追逐新穎方式,拋棄聖經而不好好吃。
了解畢牧師斯人靈著,不少書本內容特色是三者的巧妙結合 : 聖經教導、牧養關懷與人性剖析。如《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Under the Unpredictable Plant,1996)講論約拿的故事,並以這位先知的職事,指向當今教牧常常陷入拜偶像的試探,違背了神聖召命。另一本《俗世聖徒》(Leap Over a Wall,2001),畢牧師重新還原大衛有血有肉的靈性,從而展示信徒的「不離地靈性」(earthly spirituality)。
畢牧師講論聖經,重視想像力而非逐句逐字的釋義。讀者與聖經要保持不遠不近的視野距離,重新發現經文的立體感,並感受神透過書卷向讀者細訴悲與喜。信徒學習運用想像力來閱讀經文,不求即時指點迷津,也不先有既定答案,只存開放溫柔之心與聖言相遇。
倘若聖經是美食,畢牧師重視喫「道」者如何享受這「一席菜」,多於強調食物本身的健康性與營養性。他抗拒「實用式」或「快餐式」喫「道」;我們被邀請品嘗的不是一道菜,而是一席美食 :「進入這裏面,活出來──這是居住在上帝所創造、上帝所統管的世界中人類的樣式 : 告訴我們如何漸漸成為成熟的人。」《聖經好好吃》(Eat This Book,2008)
華人教會一向重視讀經,然而我們的閱讀,多是功能式取得有用的資訊;較少教導讀者如何「慢讀」、或「禱讀」(Lectio Divina),「讓生命和閱讀、身體和經文相互交織,從讀經到活出所讀經文、從活出經文到讀經,來來回回消化吸收。」(《聖經好好吃》「前言」)
當信徒重拾讀經樂趣,呈現眼前的聖經,不再是一大堆宗教術語,乃是我們個別地接受邀請參與上主塑造生命的歷程。聖經正是我們聆聽上帝話語的素材,而聖經的敍事,無論約拿或大衛等人物,就是一再講論人怎樣被神塑造,而上帝的恩典又怎樣具體介入於人的真實處境中。
教牧職事
畢牧師對牧職的最大貢獻是抗拒牧職商業化與偶像化,保持牧職的純正。他於《全備關懷的牧養之道》(Five Smooth Stones for Pastoral Work,2002)勾劃牧職的五個層面 : 祈禱導引、故事塑造、分擔痛苦、適當說「不」、與建立群體。
牧者重要職事是教導信徒怎樣讀經與祈禱,而畢牧師的大多著作,就是圍繞著讀經與祈禱。當有信徒不懂得怎樣開聲祈禱,畢牧師就會指導對方,開口朗讀〈詩篇〉,經過一段日子,這位信徒就知道怎樣祈禱。從此,我每次講解〈詩篇〉時,也同樣教導會眾。當面對社會極不公義事件,有些信徒甚至氣忿想「爆粗口」,我會教導這些信徒以咒詛詩作祈禱。畢牧師寫了一系列祈禱指引,Praying with Moses,Praying with the Prophets,Praying with Paul,中譯只有《聽主微聲》(Praying with Jesus,1996)。
牧養的職事,就是真實生命的「故事塑造」(story-making);牧者要學習放下「道德主義」來應對生命的掙扎與問題。會眾的生命不應是統計數字,或個案歷史,乃是在神手裡有待鋪陳的故事情節。牧者的角色是帶領人去到神面前,讓人領受與經歷上主豐厚恩典。
無疑,畢牧師是改革宗傳統的牧者,所屬宗派為美國長老會(PCUSA)。他忠於基督多於本身宗派,他閱讀涉獵的範疇,乃整個基督宗教的不同傳統與宗派。《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2015),乃是畢牧師自傳紀事,可作為牧者歷程的指引。
畢牧師看牧職從來不是那副嚴謹認真,叫人誠恐誠惶的面容;相反,有其人性幽默的一面。課堂時,分享任職長老會牧師時,怎樣「玩弄」高層。他每月按例要向上級呈交工作報告,開始時他忠心照做;過了一年後,他懷疑宗派領導層是否認真看待例行報告,於是他虛構了報告內容,不同時段分享他抑鬱、心志消沉、酗酒、婚外情等牧者操守問題,結果是上級根本不理會這些,沒有任何跟進行動。後來有機會與高層會面時,畢牧師當著他們面前「踢爆」事件,令高層感到尷尬。我們有時要看宗派與堂會的政治,只是權力遊戲,過度「認真」可能適得其反,我們有時可「嬉戲」一番。
畢牧師看牧職的奧妙在於「不被需要」(unnecessary),牧養之道正是翱翔於「需要」與「不被需要」之間。「不被需要的牧者」(the Unnecessary Pastor 中譯本《顛覆文化的牧養之道》,2006)指向教牧自我理解個人的服侍,「不是沒有價值、毫不重要或得過且過」,乃是對文化、對自己、對會眾,教牧可以放下強烈的「被需要」感。
有些教牧與會眾的不成長,就在於「共依附」(co-dependency) 的不健康關係。當牧者常常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盛會必有我分,上台必要發言,這些牧者也許要多買老師的著作,好好咀嚼消化,重尋真正身分 !
當今講究資歷與專業的教會生態,不少教會領袖理解牧職專業化,即堂會一切運作講求效率、有可量度的數字、有可預期的回報,事工皆可操控。一旦教牧於堂會的專業表現,未能達標,領導層便不再續約,或暗示要請辭。教牧的業績與效能,取代了品格與忠心;成為衡量教牧去留的量度標準。教牧的身分意義不在於「有用」,對教會「有用」也不是判斷與量度牧職的唯一指標。
畢牧師於《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The Contemplative Pastor,1999),指出牧者與詩人共通之處 :「心存敬畏地使用文字,沉浸於每日的細節瑣事,在平凡之處覺察出榮耀之事,對幻想提出警告,留意韻律、意義和心靈之間的微妙關係。」畢牧師看牧者是言語的工匠,他要尊重文字,妙用言詞,彷如詩人般把一切熱情注入簡潔的文字之內。
2017年7月,退休後畢牧師因著新書出版而接受訪問,表明他作為長老會牧師,既然宗派已於2014年議會通過贊成同性婚姻,他也會認同。訪問見報後,引來福音派強烈的迴響。畢牧師收回他有關的言論,這趟事件對他來說,也許是不大不小的打擊,他不曾想到會捲入同性婚姻的政治風暴中。牧者有時不能避免捲入不必要的爭拗,畢牧師收回有爭議性言論是明智或妥協,這有待後人評論。
靈性生活
一向以來,華人教會強調的是「靈性」,並不看重神學。畢牧師申明 :「靈性始於神學 (神的啟示與認識),也受神學導引。」(參《翱翔的基督》「導論」Christ Plays in Ten Thousand Places,2010)。不少信徒對「靈性」的理解,只停留於個人「靈修」層面;深受中國傳統「修身」文化與十九世紀由歐美傳入的奮興佈道運動影響,往往低貶與否定人性。
華人屬靈傳統重抽象的大道理,不注重故事細節,造成我們粗略處理上帝恩典於日常生活之內,甚或二分法看待「屬靈」與「屬世」。畢牧師引導我們察看故事的陳述,讓我們明白人世間每樣事物皆與上帝息息相關,不容分割。「生命絕非由一些抽象的事物所砌成:諸如愛情和真理、罪惡和拯救、救贖和成聖;相反的,生命乃是由許多有機的、個人的、特殊的細節連接在一起而成的。」(《俗世聖徒》,4頁)
真實的靈性,「是由上帝的靈感動與推動,以致人可活現生命於上帝面前。」(《俗世聖徒》,14頁) 當基督徒充實地活出人生,他/她正彰顯著上主的榮美。靈性的死敵是「道德」,而這正與華人教會的靈性傳統相反。難怪我們培育多是法利賽式、律法主義式教牧與信徒 ?
畢牧師對人性有睿智的洞察,在課堂提醒我們不要為會眾任何邪惡的行為而震驚,真實的人性,就是需要恩典的救贖。靈性追求,並非無血無肉超然世外的修道,乃是全然享受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教牧要「注目留心」(pay attention),學習欣賞平凡人的故事,從每位會友生命故事看到上主隱藏的救恩工作。
畢牧師於課堂鼓勵我們多看小說及文學作品,他常提及與引用杜思妥也夫斯基 (Dostoevsky)的著作,視他為牧養的導師。他這樣評價杜氏 :「他不屑於短暫的風潮,直指人的要害。他並不合適這個世界。婚姻一塌糊塗,深陷愛情之苦,又有賭癮 …他全然活在熱情之中。他為盼望神而活,也為此投入,從熱情與神中彰顯出祂的呼召。」《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正因杜氏熱情投入生活,難怪他的著作對人性描述是如此淋漓盡致 !
畢牧師的文本,向讀者呈現的不是抽象的靈性,卻是真實場景裡的人性。當讀者用心細讀,不難發現浮現在文字之間除了是人的故事,更是上帝在我們當中的故事 ! 靈性就是人真實而熱情地生活,我們能「注目留心」,就能發現上帝的奇妙 !
結語
一代名牧過去,畢牧師留下甚為豐富的靈性遺產,讓我們享用與消費。他一生事奉,被譽為「同一方向的持久順服」(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中譯本《靈命更新禮讚》,1985年)。這位聲音低沉沙啞的教授,講道與講課並不動聽,上課時要坐前排才可專心聽得多些,但學生肯專注聆聽他的講課。他談論常常有股與別不同的清新與重量,叫我們一再思考。到目前為止,我只從畢牧師身上學到的只是皮毛,睹書思人,謹以此文向老師深表謝意。他的笑容,仍在心中 !
(註 : 書本年分以中譯本出版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