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敢於領導

  在筆者有限的接觸中,不少在位的教牧同工常表示 :「性格或恩賜使我不適宜作堂會的領導人,若有選擇的話,寧可退下來 !」也有在學的神學生表示 :「畢業後,最好能跟著某位名牧作副手,琢磨數年。」

  教牧同工中,不乏理想主義者;然而現今教會的生態,如同現實一般地殘酷。長執堂委心裡說不出口的反應 :「堂會聘請你為堂主任,就是期望你能帶領整間教會。」「堂會支付你基本的薪津待遇,不是請你來『學師』,而是期望你能有所貢獻。」領袖對教牧不合理的期望,再加上對牧職的瑣碎要求,確實使不少教牧怯於領導,不想站出來作帶領者。

  有些教牧可能把問題歸咎於神學訓練、宗派傳統、長執弄權、信徒不信任等,筆者認為以上皆是次要,重要是教牧心思的轉換:敢於領導。倘若教牧接受自己是堂主任或負責的同工,他/她就不應推卻其職位賦予權力,運用其影響力,引導長執與信徒朝向同一異象與方向進發。

  論及堂會領導,焦點不是有關權力分配 : 究竟教牧權高於長執,或長執權大於教牧 ? 真正教牧領導,乃是承認於任何體制結構之內,總有限制與張力,教牧要與這些帶著罪性的結構與人性共存共舞,仍能不被改變,卻能改變生命,取信於人,統御大局。

承擔職責

  曾有研究訪問了一百五十名各行各業已退休的成功領袖,了解他/她們從何途徑學習領導,發現了職責構成「學習領導之道」的50%,其次有30%來自關係上學習,10%為個人成長的經歷,只有10% 是來自學院式課程。

  對在位教牧而言,現今的職位與職責,就是學習領導的最佳場景。教牧只要忠心履行責任,敢於承擔,不斷在錯失中反省與成長,領導力會相應提升。相反,教牧只安於本位,推卸額外責任,就會失掉成長的空間。

  筆者未曾承擔「監察賭風聯盟」召集人之前,不接受過媒體訪問,基本上不知道如何與新聞工作者打交道。只因媒體露面多了,面對新聞工作者友善與樂意提供意見,就會多了新聞工作者因應與宗教相關的課題找你。筆者主講或撰寫某些冷門課題,自認不是專家;然而因應別人詢問,我就要找資訊,做功課,這些不同層面的學習,就會累積知識與經驗,從而享有發言權的機會。

  堂主任面對的實況,除非本身能力有甚大限制,不能領導,選擇之一是乾脆退下來,不然就要克服心結,邊做邊學,肯定承擔了堂主任職分帶來練習領導的契機。任何時候教牧站在領導位置,他/她就不能放棄帶領別人與群體的責任。

自覺反省

  《栽培領袖》(Heroic Leadership) 描述依納爵羅耀拉 (Ignatius Loyola) 聯同九位弟兄,於1540年創立「耶穌會」(Jesuits),論述這間歷經478年的天主教修會,既無資金,又無商業大計,卻在全球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力。

  作者克里斯勞尼(Chris Lowney)剖析「耶穌會」的領導哲學 :「領導的機會不僅出現在工作上,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一般活動中 … 它的領導有四種與眾不同之處 :

  • 我們都是領導人,而且我們一直在領導,無論處身順境或逆境時皆然。

  • 領導發自於內,我是誰對於領導的重要性,不下於我做了甚麼。

  • 領導不是一種行為,是我的人生,是一種生活方式。

  • 領導人的使命是永遠完成不了的,因為它是一種不斷進行的過程。」(17-18頁)

  勞尼回顧「耶穌會」的成功,源自修會的上下皆認同 :「一切領導均以自我領導為開端,而自我領導又以自覺為開端。」(111頁) 領袖的「自覺」(self-awareness),反映於依納爵的「神操」(或屬靈操練,spiritual exercise)之中,耶穌會士了解自己的長處、弱點、價值與世界觀等。當領袖清楚地知道本身是甚麼樣的人,就能全力以赴,並激勵別人一起朝向目標邁進。

  領導不是指向行政管理,有些教牧強於宏觀,而弱於細節,他/她可物色精於細節的人才,互作補足,發揮團隊的領導。教牧要自知自覺本身哪方面有所不足,選賢任能,而非忌才妬才,兼容並蓄,才能發揮協作力。

  每天生活中,耶穌會士常檢視內心,省察反思,回想一天內大小事件,而此種自省的操練,確保領袖在忙碌中不致迷失方向,常常回到中心點,學習以神眼角觀看事物。

擁抱變革

  敢於領導,其中一項質素是領袖有信心地調適與變革,對變幻世界不是採取守勢,退縮不前,而是果敢地迎向未來的挑戰。

  「整個世界將成為我們的家」,這是耶穌會士對普世宣教的異象,他們不死守規條,不會視變革為畏途,能隨遇而安,落實行動。羅耀拉塑造的「耶穌會」團隊,有方濟沙勿略 (Francis Xavier)前往印度、日本與中國,也有往中國的利瑪竇,這些皆是適應改變、富有創意、獨當一面的宣教同工,正是現今VUCA (急變、不確定、複雜、模糊)年代之教會所需要的領導人才。

  教牧持守的價值與信念不變,但了解時代正在劇變,方法與工具不斷更新中,有智慧能辨識哪些事工與做法可以改變,哪些傳統與文化不可能改變。有些時候,教牧期望的變革去得太快或太多,會眾根本未能消化,跟不上轉變的速度,於是變革遇到阻力,形成困局。在重視民主和參與的文化裡,變革的共識不再由上至下,教牧於構思初期,就相關建議開展諮詢與對話,透過分享資訊,讓更多持分者認同與支持,從而達成共識。教牧有時能因應一些正反意見,修改計劃,或微調事工進度,也是領導力的展示。

  教牧要有效服侍這一代與下一代,他/她有膽量要突破前人的框框,嘗試締造新的文化,為傳統注入革新。勞尼稱許耶穌會士,「不會以隨波逐流為已足,也不會安於現狀,他們會無止境地尋求更多、更偉大的事。這類領導人不會一廂情願地希望情況轉變,他們會設法促使情況轉變,或盡量利用情況」(274頁)。

  作者眼中的英雄式領導,並非展示於突如其來的「急變」,反而是日復日,年復年,倍數相乘的「漸變」。堂會的變革,須要領導人此種持之以恆的應變之道。

結語

  耶穌會士的領導質素,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鏡。面對黑暗年代,我們可以自誇不再是教會組織人力物力豐富,乃是我們能否培育不畏艱難、委身十架、忠於真道、承擔使命,又在行動中常作自覺反省,並能擁抱變革的領袖 ? 當我們有敢於領導的教牧與信徒,教會必能於風暴中站穩而不被吹倒,黑暗中燃點盼望 !

(舊文〈敢於領導〉,2004年11月刊於《教牧與領導》,現重新修訂。)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