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重建「勉導同行」關係

  當今全球華人教會面對的嚴峻挑戰,就是青少年或「信二代」出走教會的現象。過往十年,部分堂會(特別是香港)過度重視「分齡牧養」,形成堂會會眾有意與無意之間把兒童與青少年分隔出去。堂會下一代需要有同一世代的友伴,但同樣需要與較為成熟的成年與金齡信徒結連;「勉導同行」(mentorship) 關係正是堂會要重新學習已失落的靈性操練。

  有一段甚長年日,華人教會為求成功與有效能,注重節目而輕視關係,不少領袖只是「跟風」把外面流行的模式與事工,照板煮碗地應用於堂會。「吸引模式」(Attractional Model) 有其效用,亦有其限制。當堂會失掉「個人工作」(如勉導同行、靈修指導、個別門訓、教練等),堂會的成長深度必有所局限。任何堂會牧養事工涉及會眾(30人以上)、小組(3-12人)與個別(一對一),三者互相扣連,發揮不同效用。

  是時候,華人教會不再急功近利地安排「吸引節目」,以此保證有滿意入座率,我們要重建代際之間的「勉導同行」關係。陳孟賢博士撰寫《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 - 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正好補足現今華人教會較弱之一環,就是一對一的個別「勉導同行」關係。按其本質,「勉導同行」不是節目,乃是建立較為長期亦師亦友的關係。這關係不是「友師」(扶立者、導師) 以權威高高在上來教導「友員」(受導者),乃是結伴同行,一起成長的主內情誼。

  當今青少年面對的世界較過往更為複雜,因此堂會需要建立「跨代同行」(intergenerational mentoring),銳意促使不同代際信徒互相向對方學習。成年信徒以其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成為青年信徒於「職場指導」(vocational guidance) 方面的同行者。另一方面,也可有「逆向指導」(reverse mentoring),成年信徒從青年信徒身上重拾活力與學習新知。

  「勉導同行」正是堂會要育成的文化,於是栽培、門訓與靈命塑造等不同事工,皆可由扶立者自主與自發地與受導者達成。堂會領袖要全面教導會眾認識「勉導同行」理念,並提供合宜配套,從而使「勉導同行」滲透於整間堂會的日常運作中。

  筆者誠意推介《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 - 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生命要持續成長,活得像基督,就需要身旁有「勉導同行」的信徒。真誠關係才是堂會吸引力之所在。當青少年感受有人關心及投放資源於其生命成長,此種真摯的「勉導同行」關係才使青少年留下來,並能健康成長作門徒,投入及參與國度使命。求主使用此書,建立更多生命 !

  (此文為《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 - 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一書之序言。作者於6月28晚在港分享有關課題。)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