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希律威權下的教會

  聖經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是很獨特的一章,表面看來好像與耶穌群體的使命無關,或焦點在於使徒彼得戲劇地逃離監獄;然而細看經文脈絡,不難了解路加以曲筆點出上主國度使命勝過世間的威權。

  經文起首,路加簡潔地描述希律亞基帕一世威權下的教會情景 :「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徒十二1-3)

威權的管治

  希律亞基帕一世(10-44),乃大希律之孫,其父被大希律殺害,自小寄居於羅馬,因而與後來羅馬掌權者提庇留(Tiberius,14-37)和加里古拉(Gaius Caligula,37-41) 等打好關係。主後37年,亞基帕一世獲羅馬皇帝封為巴勒斯坦東北方之王。主後39年,亞基帕一世於政治鬥爭中,成功接管原屬叔父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的轄區。

  當革老丟(Tiberius Claudius,41-54)登基為羅馬皇帝,因亞基帕一世曾平息猶太人騷亂有功,革老丟將猶太和撒馬利亞賞給了亞基帕,這使亞基帕的統治範圍幾乎和他的祖父大希律一般大。他統治的盛世,被人尊稱為「偉大的亞基帕」。

  亞基帕一世對猶太人極其敏感,為求政局穩定,極力討好猶太人,不惜逼害教會, 於是耶穌群體就在政權不利的景況下絕地求生。從現實的角度看,政權確實大過過無權無勢的教會,權力越是集中的掌權者,差不多掌控了地上一切資源,用來對付異見者。任何被視為敵對勢力,或顛覆分子,有任何踩界行為,必被掌權者剷除。亞基帕一世如是,希特勒如是,史太林如是,歷史洪流中不少獨裁者也如是。

教會的回應

  路加向讀者展示教會於威權下的想像,就是有政治犯、良心犯等被失踪、被拘留、被囚禁等,「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裏;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 神。」(十二5)

  昔日信徒代禱,求彼得能安全脫險,我們現今不用無限上綱,批評為自私的行為。那個年代信徒只識彼得一人,與他有交往,知他身陷困境,自然為他懇切代求。當我們於互聯網年代知悉資訊多了,我們更有責任為在監獄裡認識的與不認識的政治犯與良心犯等代禱。

  當教會群體為政權代禱,選擇是對掌權者歌功頌德,代求事項是為了配合國家政策,這些公禱明顯帶有政治過濾。「基督徒禱告不能與反抗和掙扎分開,漠不關心和缺乏內心的掙扎都是禱告的死敵,然而很多時我們卻誤以為這些是無能力禱告的徵兆。」(《真禱告》,87頁)

  威權下教會的公禱與私禱,不是只求我們平安幸福,遠離惡者,乃是承認人的力量不足以對付兇猛的掌權者,「禱告的方向乃直指神國的遠象。」(《真禱告》,87頁) 禱告不是逃避現實的自我麻醉,乃是持守對神國的想像,不斷學習以永恆視野來觀照世事。

  禱告的「政治性」,因為「禱告牽涉到改變社會的進程。」(《真禱告》,107-08頁) 掌權者懼怕是耶穌群體於威嚇下繼續祈禱。信徒同心代求不能改變雅各的命運,卻帶來彼得獲得釋放。耶穌群體的禱告,不是如同掌權者要操控一切,相反乃是把主權交予神。有些可以平安離境,有些病死獄中,有些不知所蹤,人能做確實有限,我們責任是繼續為這些獄中的弟兄姊妹與朋友代求。

政權的敗亡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20至24節,是整章聖經的高潮,希律亞基帕一世盛極一時,鄰近國家尋求經濟援助,和平共存。「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對他們講論一番。百姓喊著說:『這是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十二21-22)

  當希律亞基帕一世「不歸榮耀給神,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十二23),這便是路加刻意告訴羅馬帝國下信徒要有的聖經常識,掌權者必有死亡的一日。耶穌群體一向存在於不同形式的政權下面,無論是較開放的,或較極權的,而我們要有的信念是希律的下場,與「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十二24),兩者是不能分割的。惡人遭受公義的審判,同樣是福音的內容;教會的使命確能「征服來自帝國的敵人」(《耶穌的群體》,297頁)。

  斯托得於《聖經信息系列 : 使徒行傳》這樣注釋 :「十二章以雅各遇害、彼得坐監、希律得勢作開始,結尾時以希律死亡、彼得自由與聖道得勝作結。」教會群體不要只注目於現今,要「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我們預見與想像如同希律亞基帕一世一樣的掌權者,必有煙消火滅的一日,我們正等待那天到來。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