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聖經論述的跨代牧養

  聖經呈現信仰群體的景觀,乃是不同世代一起聚集,聆聽聖言,敬畏上主。每逢重大節期,屬神子民一起歡宴、慶祝、讚美;同樣當面對整個國家族群的危難,召集一起支持、祈禱與守望,也是老小共同參與。

  從舊約至新約,猶太人與耶穌門徒一直理解信仰是代代相傳的,「代代相傳」非意味上一代信耶穌為救主,下一代信仰就自動「過戶」(自動成為基督徒,毋須個人認罪悔改與重生得救經歷),家族任何成員仍需個別有第一手的信仰經驗。「代代相傳」指向基督徒父母承擔兒女的信仰責任,信仰責任並非在堂會、負責兒童與青少年事工的牧者或其他人身上。地方堂會的角色,不是代替父母角色,盡心盡力地提供多姿多采的分齡宗教活動;乃是教導與裝備基督徒父母好好在家做「屬靈父母」。

代代相傳

  當耶和華呼召亞伯拉罕,並與他立約,上帝應許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十七7) 耶和華要作「世世代代」(generations) 的神,以色列人認知這位守約的神是「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四5;太廿二32)

  神對亞伯拉罕及猶太家族的心意,摩西於五經明確教導所有家長,特別是父親 : 「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申四9) 中國俗話認為「富不過三代」,猶太家族卻堅持信仰是「要將這事傳與子,子傳與孫,孫傳與後代。」(珥一3)

  身為父母,宗教教育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4-9)

  〈詩篇〉作為個人與家庭的敬拜祈禱指南,亞薩回顧民族與家族歷史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詩七十八4),接著他重申 : 「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6-7)〈詩篇〉展示是老少同堂的跨代崇拜。「少年和少女,老人和孩童,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為獨有他的名被尊崇,他的榮耀在天地之上。」(詩一四八12-13)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怎樣動盪不安,與神立約的子民要認信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詩九十1) 信仰傳承是父母留給後代最有價值的遺產,因此父母日常生活的「好榜樣」(role model) 是「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詩一四五4)

信仰遺產

  堂會或家庭,要打造空間,成為兒童與少年提問信仰的場景。超過30年以上歷史的堂會,可思考成立「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讓不同年代的基督徒,不同家族與行業的信徒能分享真實的生命故事。堂會也可有本身小型的「文物館」,安放信仰群體珍貴的歷史遺產。

  「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你們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你們就對他們說:『這是因為約旦河的水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斷絕;約櫃過約旦河的時候,約旦河的水就斷絕了。這些石頭要作以色列人永遠的紀念。』」(書四6-7)

  舊約不乏這方面的做法。約書亞吩咐人取「石頭」作為紀念,對以色列人說:「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他們的父親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 ?』 你們就告訴他們說:『以色列人曾走乾地過這約旦河; 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在你們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等著你們過來,就如耶和華-你們的神從前在我們前面使紅海乾了,等著我們過來一樣,要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華-你們的神。』(四21-24)

  當猶太家族每年一起守逾越節,記念耶和華出埃及地的救贖,在家守節時,不可少是有兒童的參與,「你們的兒女問你們說:『行這禮是甚麼意思 ?』」(出十二26) 今時今日,基督徒家庭可思考年度的清明節、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與新春節期時,同樣有信仰元素的家族愛筵。

特殊場合

  摩西最後一次講道時,整體會眾,包括孩童在內一同聆聽;「今日,你們的首領、族長、長老、官長、以色列的男丁,你們的妻子兒女,和營中寄居的,以及為你們劈柴挑水的人,都站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為要你順從耶和華-你神今日與你所立的約,向你所起的誓。」(申廿九10-11)

  同樣,當舉行耶路撒冷城牆修建完成奉獻禮,「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要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尼十二27)「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43) 在這個慶典時刻,特別猶太父權至上的社會,婦女與孩童同樣有分在其中。

  另一方面,當猶太民族面對外來的嚴峻挑戰,如約沙法年代,面對異族大軍入侵,「約沙法便懼怕,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代下廿3-4),這個特別聚會,同樣沒有遺忘非成年人士的出席,「猶大眾人和他們的嬰孩、妻子、兒女都站在耶和華面前。」(13)

  約珥先知補充說明 :「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珥二15-16)

  堂會要思考,就是除了慣性的分齡聚會之外,每年編排行事曆中,有哪些聚會與事工是老少咸宜的。這些適合不同世代與年齡信徒參與的活動,需要花上心思作安排,才能達成「跨代結連」的效果。

顛覆價值

  到了新約年代,耶穌的言行教訓顛覆了成年世代「重老輕幼」的價值;耶穌教導門徒 : 「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十42)

  耶穌更以稚齡作為實物教材,要求不同年齡信徒常常回到赤子初心:「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 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十八1-5)

  當門徒介意小孩子影響聚會的進行,耶穌當場的回應:「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3-15) 堂會大堂崇拜,大多強調「保持安靜」的重要,於是教牧與事奉人員理所當然把不同對象分流處理 : 手抱嬰孩的父母去幼兒室、幼稚級以上兒童去副堂、中學生則往課室等。為了有效管理的分齡分流,有其作用;然而長期把兒童與青少年「分隔」開去,同樣有深遠的不良影響,就是不知不覺間把大堂崇拜視為「兒童與青少年不宜」的成年聚會。

  初期教會的實踐,堂會多以「在家聚會」方式進行,乃不同世代一起「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二46)。當保羅於特羅亞家庭聚會時,發生了意外;就是「有一個少年人,名叫猶推古,坐在窗臺上,困倦沉睡。保羅講了多時,少年人睡熟了,就從三層樓上掉下去;扶起他來,已經死了。」(徒廿9) 這趟意外正反映聚會講道直到半夜時,不同世代一起聆聽聖言,少年人支持不住而「困倦沉睡」,從而造成意外;後來經保羅醫治而身體無碍(徒廿12)。

  保羅教導以弗所會眾時,宣讀此封信函時,在座有成年與兒童等。「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弗六1) 同時,會眾也有成年父母,「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當保羅告別泰爾教會時,「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廿一5) 倘若有堂會要歡送教牧退休或離開,也不要把兒童與青少年分隔開去,牧者也是屬於他/她們的 !

結語

  從整本聖經觀照,老少同堂的教會觀是我們應當重視與追求的方向。現代化管理講究效率與方便,不同年齡信徒理所當然地被安排參與分齡的活動與事工。跨代牧養並非取締所有分齡聚會,乃是明白分齡的限制,適當的「跨代事工」更能使不同世代彼此結連,減少代際矛盾與衝突,從而使牧養更能整全與健康。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