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中小堂會的變革

  最近,聽到一位牧者的分享,堂會成立近十年,三位同工,會眾人數達200人,現時每月繳交近十萬元租金,經濟壓力甚重。他不禁反問自己和會眾:「堂會為了什麼要交這十萬元租金?我們為了什麼需要這個堂址?」無疑,香港樓房租金高昂,對於一些沒有宗派場地或自置物業的堂會,這是很實在的掙扎。

再思定位

  根據《香港教會研究2014》,50以內為小型堂會,50至100人以內稱為中小型堂會,此兩類型合共489間,佔38%;100人至200人以內為中型堂會,408間,佔31.7%。一般來說,200人以下的堂會統稱為中小堂會,佔近七成,其發展一直備受關注。

  韋利蒙和韋爾遜在《小堂會‧大啓示》一書指出,小型堂會的最重要核心是持守聖道與聖禮(Word and Sacrament);沒有神學理由令我們相信,大型堂會比小型堂會更有效或無效。而且,小型堂會長久以來都是基督新教的重要部分;教牧人員及領袖怎樣看這些教會,將影響其發展是否有效。

  2009年可說是香港教會的中年成熟期,發展處於興盛階段,透過植堂及佈道等事工,各類型堂會均有可觀的增長。中小型堂會自然跟隨大隊,追逐數字增長,爭取變型為中大堂會。中小堂會條件不如中大堂會,發展難免失色,後勁不繼,陷於與中大堂會比較的迷失。2014年香港教會呈現老齡化,堂會牧養處於逆勢。中小堂會需要尋求對策,再思脫變,重新定位。

變革想像

  早前,筆者受邀請出席一個宗派同工會,分享現時中小型堂會的發展策略。除了數據分析,我在分享中提出一些中小型堂會的實例,引發起熱烈的討論,反映同工對所屬中小堂會發展的關注,急謀出路。

  按照《香港教會研究2014》,堂會發展主要困難首三項:地方不足/不理想(38.4%)、事奉人手不足/未能委身(31.7%)及經費不足(19.8%);而堂會主要崇拜場地是租用佔13.8%,共178間;租/借用非宗派或堂會屬下機構的地方佔12.3%,共158間。中小堂會同樣面對上述的不足,對發展造成一定的困難。筆者嘗試提出一些中小堂會的「變身」實例,引發想像,思考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可能性。

因「小」得多

  筆者認識一間中型堂會,因著租金昂貴,堂會收支長期不敷,在逼於無奈的情況,搬遷到面積少了一半的地方,租金也減半。轉變難免帶來衝突,甚至流失。也許,堂會場地由大變小,試問顏面何存?該牧者表示,要接納堂會本身從前都是由「小」開始,敢於冒險才有成果;如今回到交叉點,惟有再次起步。該牧者還侃侃而談,轉變後不需在人前「打腫塊面」,也不要受昂貴租金所欺壓,每月擔驚受怕。地方無疑細小一半,同工也沒有辦公室,只用流動枱椅,卻能一心專注牧養和發展,也可以多與其他堂會合作,探索創新的服侍模式。在重新探索小堂會的身份和角色的過程,堂會經歷近兩年的調整期,逐步回氣,整體上卻因「小」得多。

兩「小」為一

  有一間堂會的老牧者退休在即,長期找不到接任人,堂會發展也停滯。老牧者巧遇一間獨立堂會的青年牧師,彼此分享處境,漸漸「情投意合」,憑信心走上合併之路。如今,五年過去,那位年青牧師表示,艱難總是有的,但路卻是可行,無悔當日的決定。堂會合併不是新鮮事,卻是中小型堂會變身的可行策略。雖然要從磋商到實質合併之路需時,人事的適應及事工重整,甚具挑戰,但是長遠卻能幫助堂會整合資源和人手,更有力發展。當然,最要耗力是人事的處理,要做到對等合併並不容易。

「小」有價值

  教會是使命群體並不是建築物,既聚集一起也分散於不同場景,裝備後受差遣進入世界。知悉一間小堂會,人數只約20,堂主任尋索牧養機遇,透過不同渠道聯繫職場信徒,進到職場的小組和團契服侍,遇到不少已沒有教會生活的信徒(de-churched)。短短兩年時間後,發展打下基礎,還要增聘多一位牧者,分擔前線牧養工作。堂會主日聚集人數如舊,堂會所服侍的人數達一百人,超越「小」所限制。

  中小堂會正因為小的緣故,一切較為彈性和靈活,一些事工能否變成流動的模式,擺脫場地、人手和經費的枷鎖,釋放有負擔的傳道牧者和領袖,外展牧養群羊,堂會卻能成後盾。執事不是僱主扮老細,牧者不是返工做僱員,大家是在天國裡一同事奉上帝,共同建立富創意和啓發的事工。

新「小」型態

  近年不少信徒出走教會,有因為對現時教會的建制感失望或因工作關係等因素,成為沒有固定教會生活的一群,數目漸多。此外,一些曾經牧會的傳道也因不滿或不適應教會的體制,失望之餘,另創立新堂會模式,以無牆教會的理念,發展成小型堂會的形態,聚會場地和時間較為浮動和靈活,藉此吸納不少流失信徒。在今天媒體多元化的社會,教會的存有型態也出現一些微妙變化;縱使堂會擁有萬呎高樓,卻不能回應社會的轉變而作出變革,堂會大樓卻仍舊是一幢建築物。

結語:

  中小堂會的變與不變,各堂會面對的處境不同;發展與變革無需跟風,認清使命與定位,擺脫地方、人手及經費不足的規範,才能創造空間,找出革新的良機。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執行幹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