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社區」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可能是因為童年時「周街走」,又或者在屋邨長大有關,這兩個環境都給予筆者對社區有一種很强烈的感情,不論是鄰里的守望,抑或是地域與社群的文化,都給人一種很接近和實在的視野。
維基百科對「社區」的定義有這樣的描述:「社區是指有共同文化的人群,居住於同一區域,以及從而衍生的互動影響。在具體指稱某一人群的時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兩個基本屬性有時會側重於其中一點。 如「和平里社區」、「四方社區」是側重其共同地域屬性,而「華人社區」、「穆斯林社區」、「客家社區」等則側重其共同文化的屬性。不過無論所指側重哪邊,社區一詞都是強調人群內部成員之間的文化維繫力和內部歸屬感。」1
筆者初出茅廬的工作是從事社區工作,當其時的「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Neighborhood Leve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大多都是設立在鄉郊、重建公屋及臨時房屋區,提供鄰舍服務予該區居民。這類社區的屬性都有著「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的特質。而居民的共同處境就是處於一個過渡的社區,生活飄泊浮萍,面對居所的遷徙,「心、身、靈、社」都需要獲得適切的關懷。筆者當時抱著一股理想和熱誠,企盼透過工作將信仰融入,活出召命。然而,基於專業上的考慮,並不能主動分享信仰,卻只能透過支援網絡的合作方式,將有需要的街坊轉介到地區堂會關懷。有一次,筆者如常行區及探訪,叩門後,有一位身型矮小卻健碩的男士應門,大家攀談起來,得知他剛從醫院探望太太回來,原來剛誕下了一名嚴重智障的嬰兒,他說不到半句就熱淚盈眶,我只能加以安慰及協助他尋求合適的服務,之後也轉介予座落於臨屋區內的堂會跟進。然而,對筆者來說,總有著一種很不滿足的感覺,心中一直很想親身與他一起禱告,分享耶穌基督的愛,好讓他能在患難中得著平安。
由於該堂會與社區中心的距離接近,筆者與他們同工建立了一份友好的關係,大家經常交流區內情況,有時一起用膳,間中也出席他們的祈禱會。雖然堂會因著角色和其限制不能以堂會名義直接參與區內的一些社區行動,但卻不反對會眾參與,居於該臨屋的一位會友更成為關注組的主席,與居民一起爭取合理的權益。這次的經驗十分正面,讓筆者在信仰與工作方面有很好的反思,也親歷地區堂會「道成肉身」的一種方式,成為社區的鄰舍,活出見証。
教會的希臘文為 έκκλησία(ekklesia),由二個字所組成:ek,意思是出來,kaleo,意思是呼召,耶穌用這個詞來稱呼一群屬於他的人,被呼召出來(Out-called)的一群信徒。盧龍光牧師在《愛你的鄰舍:教會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中分享:「這個群體必須在人群中因實踐基督徒的使命而建立,而這『人群』可以廣闊至整個世界,也可以是地方的社區 …… 這個社區可以是鄉村、城市、商業區、住宅區、工廠區、校區、營區等 …… 我們就不能不問:這個社區有什麼特性?耶穌基督出現在這個社區當中的話,他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道成肉身的基督住在他們中,會帶來什麼樣的恩典與真理充滿在這個社區當中(參:約一14上)」2
在《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的數據透露,全港堂會數目是1,287間,有關目前堂會屋宇類別,主要有六個類型,分別有獨立座堂、商業樓宇、住宅樓宇(包括商住兩用)、學校場地、社會福利服務場地及工業樓宇/工貿大廈。當中以住宅樓宇(包括商住兩用樓宇)為主,佔全港堂會的30.9%,而使用學校場地的堂會則有所增加,由284間增加至303間,比率是23.5%。(20頁)
故此,我們可以想像堂會身處的場景,是位於不同的地域和社區,甚至是城市的地區。對於獨立座堂的堂會(只佔12.5%),本身已有不同的部份,而大多數都有其社會服務或辦學單位,可說是向社區開放的窗口,是一個很好的管道接觸社群。而接近1/3的堂會(30.9%)是位於住宅樓宇(包括商住兩用樓宇)為主,所置身的社區一般是較稠密的地區,人口流動和社區動力比較頻繁,例如油尖旺區(123間)及深水埗區(122間),舊區林立,弱勢社群不論是新移民、隠閉長者及低收入家庭等,鄰近於地區堂會。
然而,由於城市發展的密集及租金的考慮,多間堂會共同擠身同一幢大廈,情況十分普遍。不同類型的堂會置身在同一個社區,或個別或一起都可以探索不同模式的服侍,例如數間堂會與相關機構合作播放福音電影或一起探訪社區,資源共用之餘,也可共同牧養身處的社區。筆者認識不少地區中小型堂會牧者,在奮力作戰的同時,也與鄰近的堂會保持連結。其中一位小型堂會牧者,曾接收商戶捐贈5噸豬肉祝福社區,這位牧者想起教會網絡的不同堂會,在聯合祈禱會時發出呼籲,以十天的時間在whatsapp協調,由商戶安排將5噸豬肉運送到堂會樓下的休憩公園,不消45分鐘就由近20個堂會/機構分發出去,送贈於有需要的人士及家庭,這位牧者成為區內的「分豬肉牧師」,一時傳為「佳話」。
1 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5%8C%BA
2 盧龍光,《愛你的鄰舍:教會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灣:校園書房,2003),頁28 - 29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執行幹事)
(文章刊於《使命與領導》(第45期),2016年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