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週評論:從「教會普查」再思佈道事工

引言

本港教會的佈道事工一向重視方法、技巧,有關佈道事工的神學與成效則較為欠缺。大多堂會仍沿用傳統奮興式佈道,有些則採用北美成功堂會市場式佈道策略,如柳樹溪教會 (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等。

本港教會一向強於形形色色的福音活動,無論是學校、社會服務單位、醫院、營地、專業團體與辦公室小組等,福音信息隨處可見可聽。倘若以福音活動或聚會次數來看,數量與頻率頗高,然而客觀討論有關佈道事工的成效卻不多。本文嘗試就「201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探討「堂會為本」的佈道事工的對象、方法與成效。

佈道對象

一般而言,佈道對象越明確具體,佈道的意願與動力相應地提升。若有堂會籠統地宣稱要傳福音予所有香港人,我們可以想像這些空泛的陳述,通常難以有效地成為佈道策略。

從《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反映,近五年來,教會整體佈道事工的活力有所放緩,這反映於具特別佈道對象的堂會,大多數據比較過往,有下行的走勢,由2009年佔91.5%,下跌至2014年的81.7%,也低於1999年及2004年(參圖表1)。無論是會友家人與親友,兩項重要指標皆下降。

堂會對所在社區的佈道關注也由2009年61.4%,下跌至2014年的49.5%。再參考同區堂會的合作事工,同一區內堂會之間有聯合佈道事工,2009年有659間堂會(52.8%),至2014年則下降為564間(43.8%)。同一地區的聯合佈道事工,從果效而言,能使赴會者與決志者較為集中,多來自同一地區,於是轉介、跟進與初信栽培事工會做得更為暢順。

所有數據中,唯一例外上升是「本地少數族裔」福音事工,由2009年3.5%,微升至2014年4.8%。筆者相信,這與近年來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與本地不少差會倡導及推動本地宣教所帶來的果效。

佈道方法

本港有若干福音機構的設立與發展,乃是扮演「福音工具」代理人角色,如「香港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以「四律」與「耶穌傳」聞名,「香港三元福音倍進佈道」(Evangelism Explosion III) 以「三福」為主打,而「啓發課程」(Alpha Course) 則顧名思義,推廣此套課程為宗旨。過去十年,由機構主導的福音產品,明顯轉移為「堂會為本」的佈道事工,筆者看為是健康的發展。

《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顯示,本港堂會最多採用的佈道方法是以個別堂會為本位的佈道會或福音主日 (「經常」與「間中」加起來為86.3%),其次為友誼佈道或一領一 (78.3 %)。這兩項佈道方法,自2004年起,便一直高居榜首。換言之,堂會自辦佈道會或福音主日,並動員信眾邀請未信者赴會,這便是堂會最常用、最經濟與最直接的佈道策略。

北美一些研究有效佈道策略的專家指出,佈道會於堂會所在場地舉行,好過租借其它場地舉行,因對赴會者與決志者而言,親身對場地的觀感也是重要。倘若佈道會的場地與節目,存在極大的落差,決志者便會出現適應困難而流失。堂會為本的佈道策略,就是創造佈道空間,讓未信人士更易踏足堂會,參與其中,並逐漸投入教會生活。

回顧廿多年前,1994年數據反映當時頭三位最多堂會採用佈道方法為 : 報刊、文字、印刷品(65.1%)、「三福」(47.3%)、大型佈道會(44.1%)。佈道方法與時代及社會變遷息息相關,若干曾有成效的佈道方法於另一時代經已失效。

就以「派福音單張」(即報刊、文字、印刷品),由1994年的65.1%,逐屆下跌至2014年的9.4%。今時今日,街頭廣派福音單張的佈道方法已不合時宜。「三福」個人佈道為最多堂會採用,佔整體教會47.3%,至2014年下降為19% (參圖2)。大型佈道會,也如同派福音單張一樣,失卻了其原先的吸引力,由1994年的44.1%,歷屆下降至2014年的4.0%。

基本而言,本港教會佈道模式仍以「節目吸引式」(attractional model) 為主,堂會有吸引未信人士參與的活動,再透過人際關係作邀約,於是友誼佈道或一領一就在其中發揮作用。

「節目吸引式」強調節目質素,以名氣講員或名人見証為賣點,注重宣傳與包裝,務求愈多人「赴會來看」(come and see),就能達成佈道的果效。「道成肉身式」模式則與此相反,重點不在於節目或表演,乃是動員信徒實踐福音使命,透血緣、地緣、業緣與趣緣等關係網絡「走出分享」(go and share)。

最多堂會採用的佈道方法,不表示這個佈道方法一定合用於某間堂會。有些堂會的佈道成效,乃來自有個人佈道恩賜與熱誠的信徒,不斷領人赴會,就帶來整間堂會常有新人出現於聚會裡。

正因為教會面對多元化社會,中產教會成功的佈道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基層教會,超大型堂會的佈道策略,同樣中小型堂會毋須「照抄」。不同堂會因應對象與社區,自訂其持續的佈道策略,只要持之以恆,必會見到成效。

佈道成效

再思考佈道成效,教會普查問卷由堂會教牧自評經常採用不同佈道方法的成效。2014年首三項最有效(參圖表3) : 友誼佈道或一領一(703間,54.6%)、其次為堂會佈道會或福音主日(598間,46.5%)、福音餐會或愛筵(377間,29.3%)。

2014年,採用福音性研經而有成效的堂會,有251間(19.5%)。再看大型佈道會的成效,2014年只有48間(3.7%) 認為具有成效;2009年的數據則為69間(5.5%)。區域福音遍傳的成效,也由2009年的9間(0.9%),微升至2014年的14間(1.1%)。

不同佈道的方法,包括大型佈道會與區域福音遍傳,也對部分堂會有其成效,不能一概而論。筆者認為「堂會為本」的佈道策略,從整體數據分析,是「關係式佈道」(relational evangelism)或「生活化佈道」(lifestyle evangelism),並非大型佈道會,才是朝向堂會健康成長之路。

結論

整體而言,本港教會於「2014教會普查」呈現會眾老齡化,佈道的活力與熱誠有所下降。可惜是本港大多堂會與機構,只偏重福音節目的宣傳與籌款,甚少作佈道神學的反思,更不注重佈道事工的客觀研究。筆者期盼此文能引發更多理性對話,推動本地佈道事工有更堅實的神學反思,而非「連番忙亂、好大喜功」式的佈道活動 !

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