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曾聲稱 :「家庭是人類社會首要組成的細胞。」家庭確是穩定社會結構的核心,家庭具有接納生命的召命和傳遞信仰的使命。雨傘運動過後,現今的政治與社會氛圍,對本港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帶來嚴峻的挑戰。筆者以下面四個全球與本土趨勢,想像未來一段年日家庭要面對的考驗 : 權力分散與政治暴力、 人口結構與流動家庭、資訊科技與世代差異、價值模糊與同性婚姻。
1.權力分散與政治暴力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於2012年為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預備了一份前瞻預測報告《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 2030) 。報告提及「權力分散」與地區衝突上升,不同地區管治將面對嚴重困難。
政治暴力指向任何暴力行動為要達成政治目的,威權政府為要壓制公民,會採用任何手段整頓管治的人民,甚至「以法治人」;公民為要抗爭,也會採用激烈行動如暴動、革命等來達成政治理想,雙方均會採用不同形式的暴力。
去年雨傘運動前,馬傑偉教授一篇文章,正好這樣反映 :「香港分裂,血淋淋的一撕兩段;遊行佔中的一邊,和諧愛國的另一邊,大西瓜斬開兩半,這條血與淚的裂痕深入骨肉,香港前所未見。今年七一遊行、七二佔中抗命,多少家庭出現跨代緊張;和諧父母面對上街兒女,世紀大戰就發生在家中的飯桌之上。」(〈兩個香港〉,《明報》,2014年7月9日) 佔中與雨傘運動前後,不同家庭三代之間,同樣呈現不同對立的立場。有家庭成員反佔中的,有撑起雨傘的,有騎牆兩面嘗試討好的。
近期「港大事件」正反映政治暴力加劇,各大學校委會成員委任的動作,有人會透過政治對立與社會分化來取得政治本錢。面對政治暴力,我們服務家庭的社工就要以「家庭暴力」的手法來應對。預防勝於治療,我們要對「政治暴力」有正確理解,才能保護家庭的完整與健康。
2.人口結構與流動家庭
政府最近公布〈香港人口推算2014-2064〉,預見人口老齡化將對家庭有深遠影響,就這個課題筆者不在此詳盡討論。
從「宜居城市」角度看,本港在基建設施、教育和醫療設施、以及商品和服務的獲取便利程度等,得分都不錯。今年(2015)「全球最宜居城市」放榜,香港在全球排名大跌到33位,新加坡則連續第16年蟬聯第一。香港居住空間的壓縮、政治與社會氣氛低沉,各式爭議與怨氣,確實不利於形塑開心快樂家庭。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布「2014年全球幸福指數」(145個國家及地區,訪問超過14萬人),香港排在下游的120位,「生活目標」及「健康」兩個分項,更是排尾六。當大多港人感受不幸福,家庭開心指數也不會怎樣向上升 ?
2013年本港人口數據顯示,本港流動居民的數字為221,300人,跨境婚姻數目正不斷增多。社會學者鮑曼 (Zygmunt Bauman) 理解現代生活能結合在一起的共通 : 脆弱、短暫、易受傷害、要適應轉變。筆者理解家庭的脆弱、流動與易受傷害性,正是我們感同身受的共同論述。教會與服務機構不要再講「美滿幸福家庭」的神話,「成功家庭才能榮耀神」等見證不宜放在台上。
筆者預見更多「流動家庭」(包括移民家庭、跨境婚姻等) 出現,家庭成員於升學、工作、婚姻、照顧家人、退休等不同人生階段,由原先居住空間轉往另一城市生活,家庭成員分隔已是見慣的新常態。「流動家庭」意味著服務工作者要有更多想像來安排與提供到位的服務。
(待續,內容於2015年10月15日於明愛家庭服務同工研討會分享,現分兩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