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本週評論:在留散中堅持不放棄
早前應中神校友會邀請,作為「留散下的明天」聚會分享者之一,思考移民潮下對堂會的衝擊,我們探索當下各人的心境及堂會實況,疏理煩躁不安的思緒,共謀出路。 聚會完結後,筆者踏上歸家之途,手機訊息傳來張家朗奪得男子花劍個人賽的奧運金牌,消息實在鼓舞,令人振奮萬分,給予在被不斷撕裂與...
梁國全傳道
2021年7月27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善結人緣迎金齡 (上)
金齡人士的增加是人口老化的自然趨勢,昔日青年成為今日「中老」,近年,教會青年流失與金齡信徒數量日增,傳承成為教會的困擾,在牧養新世代要急謀變革之外,有效牧養金齡信徒也不容忽略。此文分別從婚姻、家庭、朋友及獨居,探討金齡人士在生命路途上的人際關係。...
梁國全傳道
2021年7月20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崇拜很花心思但很有意思
崇拜基本上是每間堂會投放資源最多,以及最持久的一個事工。為了會眾能夠有合乎聖經真理的崇拜體驗,牧者與領袖們都花盡心思,用心預備。不過人多就容易手腳亂,於是在其中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和管理,一方面期望能確保崇拜的運作暢順,但另一方面卻容易催化崇拜變得僵化和碎片化。事奉者感到自...
麥濬思先生(Matches)
2021年7月14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疫情下牧養的反思
疫情下的香港,人人戴著口罩。口罩下的教會生態與面目是怎樣的呢? 在疫情下,香港政府禁止了實體的聚會;香港的會眾好快就適應了網上的各種活動,如崇拜、祈禱、團契、查經和會議等。教會的領導卻期望能盡快恢復實體的聚會。為何如此?這是值得深思的。華人教會一直鼓勵不要停止聚會。實體聚集...
張國定博士
2021年6月30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打造信仰傳承的文化
香港移民潮正在不斷加劇之際,不少信徒父母因著不同原因考慮移民,當中有擔心子女在未來教育的情況。此時此刻,父母與子女需要更多的溝通,在過程中與子女一起掙扎,以信仰回應處境的真實,經歷上主的帶領 ,更為重要 。 2011年發表的 Hemorrhaging Faith:Why &...
梁國全傳道
2021年6月23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媒體有助牧養與宣講?
隨著疫情的起跌,媒體的應用逐漸受重視,虛實牧養的成效備受關注。這當然不只是技術性的層面,雖然有一定程度的重要,但是令我們深深體會,戴住口罩與社交距離,阻不了我們對實體相見的渴求,在真實接觸中,彼此需要的共人性(co-humanity)(註1)。...
梁國全傳道
2021年6月8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局
過去,華人教會講論領導傳承已有不少討論,落實交棒與接棒是一門「藝術」之餘,在老化與流失的情況之下,要做到培育領袖達到「後繼有人」又確是令人費煞思量。 的確,領導傳承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易講做難。目前,香港教會面對信徒及教牧移民,不少堂會要急急「救火」,尤其是原初計劃要接班的...
梁國全傳道
2021年5月26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從病毒檢測看教會研究與發展
「99%準確」的檢測 一般當要描述某種病毒檢測方式的準確度時,都會提及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簡單來說,靈敏度是指患病者被正確診斷為患病的比例,而特異度則是無病者被正確診斷為無病的比例。靈敏度和特異度愈高,誤診的機率就愈細,該種病...
劉梓濠先生
2021年5月18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我思媒體牧養的需要
疫情持續,宗教活動受到限制,堂會不得不啟動網上聚會。崇拜尚且能夠直播同步進行,或錄影給信徒在家參與,但牧養又是否可以透過網絡,甚至社交媒體而發生呢? 甚麼是媒體牧養? 「媒體牧養」的定義可謂眾說紛云,且容筆者分享愚見。顧名思義,媒體牧養就是「透過媒體進行牧養」。在堂會以往的...
吳煥星傳道
2021年5月12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寒風中思索怎樣前行!?
時勢驟變,寒風刮起,筆者得悉一些堂會已乘機進行適度調整,在大環境下另覓對策,虛實牧養中靈活行事,滿足牧養的需要。 然而,亦已有堂會開始縮減同工人手,甚至要考慮「結束」的可能性,這不只是堂會老化而引致的影響,而是現實的處境壓縮了時間,危機比預期更早的來到。 死有原因...
梁國全傳道
2021年5月5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教會、使命與社會服務」(下)
使命教會 《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一書於1998年出版,「早先由Darrel Guder所編纂,紐畢真與博許發展出來,對於『上帝的使命』的新理解,教會成為與世界鮮明對比的社群,信息要處境化,不要只關注教會增長,也要關注社會正義。」(《21世紀教會成長...
梁國全傳道
2021年4月28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再思「教會、使命與社會服務」(上)
筆者於2017年底撰寫〈教會與社會服務的迷思〉後,收到一些教牧的迴響,不少是認同文中提出的張力,確實需要重新思考教會、使命與服務的關連,從而處理好堂會與服務兩者的定位。 誠然,堂會因其宗派背景、神學及社區處境,也基於使命感的推動,透過服務接觸居民,從而見證基督,傳揚福音,這...
梁國全傳道
2021年4月21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喜閱伴讀的力量
面對前景模糊如霧霾遮蔽,教牧領袖帶領教會逆流前行,確實需要有同行者的交流,一起思考怎樣應對。「教新」於三月分推行「小堂會」教牧加油站計劃,其中一個單元是透過閱讀來强化思考,課堂後設立閱讀小組,藉此分享當中的得著,將知識、經驗與處境作出整合,達致自牧然後牧養別人。...
梁國全傳道
2021年3月24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我在國際教會事奉的日子 ——吳錦波牧師訪談
訪問:梁國全傳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受訪:吳錦波牧師(Island Evangelical Community Church牧師) 梁:梁國全傳道 吳:吳錦波牧師 梁:你是從小已在國際教會中成長的嗎? 吳:不。我是汕頭出生,但在香港長大。就讀的是普通的街坊學校,在九...
吳錦波牧師
2021年3月17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Empowering 起動!
過去兩年,本港的大小堂會都在變局中學習應變,尤其在疫情下必須考慮更善用網絡作牧養。而未來香港大環境的轉變,也驅使牧者更認真思考,如何裝備信徒在各種突發的處境中仍能「自立、自養、自傳」(註1),而這種轉變之先,我們必須信任上主、也信任信徒群體,能迎向這新時代的種種挑戰,而關鍵...
黎子謙宣教師
2021年3月10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在紛亂不安中持守牧者之道
面對前景的不明朗,教牧人員在不同張力下領導與牧養,極不容易。教牧是堂會的核心領導,常處於權力的中心,面向不同人士與牧養場景,疫潮與移民潮等,一不小心便墮入危險牧養的邊緣。筆者嘗試從以下三方面:檢視牧養危險、更新領導作風及持守牧者聖召,作出探索與反思。 檢視牧養危險...
梁國全傳道
2021年3月3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國際堂會在香港的發展
與華語堂會不同[註1],過去二十年香港的國際堂會數目持續增加(04-09年增長率15.9%;09-14年增長率17.6%;14-19年增長率21.7%,圖1)。以致於當「14普查」反映華語堂會有明顯的信徒流失時,不少人提出一個可能性,會否這些信徒(尤其是青少年)是轉到國際堂...
劉梓濠先生
2021年2月24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在幽谷中微聲盼望
2021年的生肖是牛年,筆者想起「牛咁眼」(仰望)和「牛大力」(得力),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齊來仰望上主,轉危為機,得力前行。 誠然,雖已有疫苗,但擺在眼前的疫潮影響民生,加上失業潮,令不少香港人感惶恐,憂悶與憂鬱彌漫四周,縈繞著我們當下的生活。...
梁國全傳道
2021年2月17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堂會對青少年流失的誤判?
一直以來,青少年的流失都是堂會的關注。有堂會增聘人手專職牧養或進修相關課程,有的增設青少年崇拜,有的積極與學校合作等等,企圖把形勢扭轉。本文嘗試從以下三方面,藉「2019香港教會普查」的數據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要點: 青少年的流失...
劉梓濠先生
2021年2月3日
0 則留言


本週評論:小堂會有新想像?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 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 按2019教會普查顯示,1305間教會當中,200人以下的堂會數目佔75%,100人以下佔44%,它們的比率仍然是佔整體教會的大多數,處於逆境中發展怎樣能有新的想...
梁國全傳道
2021年1月26日
1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